大兴安岭日报社“融媒先锋”作品展播之五丨追雷 让雷击火无处可逃

2023-07-14


   


6月7日

大兴安岭地区出现了雷暴大风

短时强降水等对流天气

一阵一阵凶猛的短时暴雨

将整个兴安岭泡在了水里

林业集团公司全波形三维闪电探测仪

不间断地将云闪和云地闪数量和坐标

上传至东北重点林区三维雷电检测网

监测到全区云地闪数量 3892 个

加格达奇林业局施业区内就有1818个

加格达奇林业局防火办公室

将这1818个落雷信息

通过加林感知平台

实时推送到辖区内各林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8日早7时

小雨依然下个不停

距离加区城区最近的跃进林场

就已经将自己辖区内的落雷信息

分配给对应的8个管护站

“追雷”开始

林场副场长韩喜成

率领其中的“技术追雷小分队”

出发了

走大路转小路

最后没有路

车停在了距离场部15公里的密林深处

下车后

无人机操作手率先操作无人机

定位飞过今天的第一个落雷点

并查看了落雷周边环境

未发现烟点

(记者问)

“没烟是不是就代表安全?咱们还用进去么?”

(老韩答)

“得去呀!”

“咱们大兴安岭的雷击火一般都是干雷引发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干打雷不下雨那种雷,劈上就着,容易发现,这样的咱其实还真是不害怕。”

“最怕的就是阴燃,那是一种相对温和,进展缓慢的燃烧模式,烟很小又不见火,像现在还下着雨,看起来很安全,但如果明天是个晴天或者风天,那阴燃的火就会烧起来,我们追雷查看的就是这种火。”

说话间

老韩在手机里

打开“现场定位终端”APP

输入落雷坐标后

确定落雷点距离我们的直线距离

是2公里

还好

不远

穿好雨衣、雨靴

带着GPS定位仪器

小编跟随老韩以及另外两名管护员

开启了人生中第一次的“追雷之旅”

1公里就是1000米

2公里也不过就是两三千步

小编在心里默默计算着

可真走进林子就发现“失算”了

荒山密林里哪里有路

羊肠小道也没有一条

行进中

需要不停地将眼前的树枝拨到一旁

脚下时而是滑腻的草甸

时而是满水的沟塘

耳边传来的除了自己的喘气声

就是树枝和荆棘不断摩擦着雨衣发出的沙沙声

还没走出多远

小编就已经气喘吁吁

雨鞋里也灌满了雨水

冷得直打颤

密林里穿行

对体力是一个考验

反观同行的管护员们

谈笑风生

脚步轻盈

还要不时停下来等待我们

老韩说

他们的这些管护员里

最小的也有近十年的“管护龄”

像他都已经工作了三十多年

早就习惯了

两公里的直线距离

两个半小时的穿行

跨沟塘

蹚小河

终于走到了第一个落雷坐标点

老韩和他的队员们开始工作了

先将GPS定位仪放在给定的落雷坐标点上

坐标数字对应后

拍照留存

又将坐标点周围环境拍视频留存

无火情后

“追雷”行动第一环节告一段落

老韩说

像这样的落雷点

他们通常要来查看三次

回去的路上

小编们感慨万千

咱们的管护员们属实不易

老韩却说

今天的这个雷都是最近的了

太远的你们走不进去

而且

现在跟以前比

条件已经好了不知道多少

现在追雷

那都是天地空三维立体

人防+技防的完美结合

尤其是去年加入“追雷战队”的无人机

可解决老大问题了

一些瞭望塔观测不清楚

人力又难以进入的密林深处

无人机就可以成为他们的眼睛

代他们飞到这些落雷点附近探查

是否有雷击火的隐患

那真是

天上有雷电监测系统给你落雷地点

地上是我们管护员人工踏查

空中是无人机和我们的瞭望塔

这要搁以前

想都不敢想

以前追雷

除了瞭望塔能从旁协助

其它全靠两条腿

尤其是到了晚上

林子里漆黑

地上深一脚浅一脚

管护员两个人一伙

拿着坐标点摸索着找

遭罪不说

效率还低

有时候碰上野生动物什么的

都是常有的事儿

老韩笑呵呵地说

“我们哪个管护员没被野猪撵过呀,真吓人!”

听着老韩讲故事般的述说

我们心里很不是滋味

这些故事的背后

就是我们林区防火护林员们的日日年年

每当进入雷雨季后

每当雷暴发生时

当人们都躲在家里不出门时

我们兴安岭的护林人

却无惧风雨

追雷赶电

据统计

大兴安岭地区

2022年云地闪的数量是25万个

加上云闪的数量可达到40余万个

2023年从3月15日至6月28日

全区云地闪数量就已达到34500个

据林业集团公司防火办预防科介绍

7月份的云地闪会达到一个峰值

这一个个数字的背后

就是我们兴安护林人追雷的脚步

他们跋山涉水

不改一往无前

山高路远

但见风光无限

这兴安岭上的满目苍翠

都是这些追着雷奔跑的人在为我们守卫

你们辛苦了

向所有的林业职工致敬!

撰文:全媒体记者左源

视频:全媒体记者左源张加兴杨汶琦杨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