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年轻干部要敢于“露脸”
段官敬 笔者发现身边个别基层年轻干部总习惯把“不愿在领导面前露脸”作为口头禅,言下之意“只想把自己的事做好,做个安静的美男子”。当然,“不愿在领导面前露脸”并不等同于不作为、不干事,只是表明一种“干好本职、不想上进”的态度,一心只想当个“透明人”、干好本分工作即可。 既然把事情干好了,在领导面前汇报和“露脸”,已经直观展示自身综合素质、得到上级认可,却为何又偏偏“不想揽功”、做高风亮节“隐姓埋名人”?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首先,是荣誉感缺失导致不愿“露脸”。在领导面前“露脸”,以往看来这是一次机会,领导干部一般相对具有丰富基层工作经验和领导能力水平,能够聆听教诲、汲取智慧,加强沟通交流有利于个人综合能力提升;此外,在领导面前展示自己,更是一种“政治上进步”的积极表现。然而,可能由于某些乡镇基层福利待遇、考核评价机制等不健全,导致个别年轻干部对“领导干部赞赏”的荣誉感不足,继而滋生“领导点不点赞都一样”的失落感。 其次,领导越认可,意味着“越要扛重担、越要压重责”。事实上,由于少数乡村基层分工不合理、机关运行机制不健全,导致“鞭打快牛”“会干的越干越多,不干的干坐着”等现象。一些基层年轻干部鉴于此,只想“划定界限”、不想出头,守住“一亩三分地”,既不想得到领导赏识而“得到更多活”,更不想成为贴上“会干事、能干事、肯干事”标签的“老黄牛”,只想当坚守工作岗位、干好本分职责的“小耕牛”,守好个人“领域”、不给他人“打工”。 再次,“洗碗效应”让基层年轻干部“望而却步”。干的越多,也就有错得越多带来的风险。一些基层乡镇领导方法和工作方式简单粗暴,对于犯错的年轻干部往往是直接“动情绪”批评,缺乏教育引导的机制,甚至个别地方容错纠错机制不健全加上少数权责不对等问题,导致基层“人人身上有问责清单”。故此,年轻干部忌惮于“洗碗效应”,衍生“爱惜羽毛”心理,既不想“领导赏识”、更不用“莫名背锅”,只能默默选择“远离领导”。 更为重要一点,个别基层乡镇晋升“天花板”依旧牢固,“副科病”较为严重,让基层年轻干部丧失了进步的动力、干事的激情,“不愿在领导面前露脸”即不想“没事找事”、安于现状、“平平淡淡”。久而久之,脱离领导“视线”,当起“透明人”“玻璃人”,甚至为“佛系躺平”做好“准备”。 成事之道,贵在得人。年轻干部是乡村经济社会事业高质量和持续发展的生力军和先锋队,更是服务基层群众的“新生排头兵”,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长远发展。年轻干部“不愿在领导面前露脸”,一定程度上折射个别基层工作作风不实、干部激励机制动力不足,暴露出少数基层社会治理活力不够,相关地方领导者应当重视、加以解决,尤其在建立健全选人用人机制,构建优者奖、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机制上用力用劲。此外,更要加强对年轻干部教育帮扶、关心关爱,补钙铸魂、增能扩智,让其焕发主动担当精气神,于新时代新征程建功立业、绽放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