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第一课: 从考场到职场的夏日成长记
□文/摄 本报全媒体记者 乌日娜 高考结束,当考生放下笔的那一刻,一段崭新的人生旅程悄然开启。漫长的假期里,有人选择奔赴山海,有人专注兴趣充电,也有一部分人背起行囊走进“社会小课堂”,以一份兼职工作为载体,开启属于自己的社会实践课。他们褪去校园里的青涩,在市井烟火气中触摸生活的真实。 “咱们桌的10串羊肉串多放辣,还有一份韩式拌饭和一瓶冰镇可乐,暂时就点这些是吧?”近日,记者走进加区一家烧烤店,看到两个年轻的身影正略显拘谨地拿着点单本,俯身询问客人的需求。她们小声重复着菜品名,生怕记错了备注,偶尔抬头时眼神里的认真,反倒比业务熟练的服务员更让人印象深刻。这两位服务员是杨涵和林珈谊,她们是这个夏天刚刚卸下升学重担的考生,高考录取分数下来后,她们选择用一份兼职开启这个意义特殊的夏天。 “高考结束后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与其在家刷手机,不如出来找点事做。”杨涵笑着对记者说,起初只是想赚点零花钱,真正干上后发现,这份工作远不止“端盘子”那么简单。记者了解到,这两位“准大学生”自兼职以来,每天需要站立超过8个小时,而且要记清几十种菜品的搭配,应对客人的不同需求……这些对于曾经埋首书本的考生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这两个孩子刚来的时候给客人点单,因为紧张再加上业务不熟练记错了菜名,我提醒了一下,结果她们的脸一下子就红了。”烤肉店老板笑着说,孩子们的素质特别好,没几天就熟悉了相关流程,不仅能熟练地为客人点单,还能主动观察客人的需求,提前备好纸巾和围裙,相当不错。 “高考后的假期是人生中难得的缓冲期,我们通过兼职接触社会,既能培养独立意识,也能提前理解‘责任’二字的分量。”林珈谊表示,这些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经验,会成为她们未来走进大学、步入社会的隐形财富。对于这些年轻的实践者而言,兼职的意义或许早已超越了薪酬本身,她们在与同事的协作中学会沟通,在面对顾客的不同需求中懂得变通和包容,在计算账单的误差中学会细致。 随着夜晚降临,餐厅的客流逐渐减少,两个女孩与同事们围坐在一起吃工作餐,聊着想要报考的专业和院校,眼神中满是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这个夏天,她们用汗水浇灌成长,从考场到职场,这堂特殊的社会实践课,正是为青春写下生动注脚——原来成长从不止于笔尖,更在每一次亲手创造价值的瞬间里。 烧烤店内,杨涵(左一)和林珈谊(左二)正和同事一起商量为顾客点单的相关事宜。 杨涵(右二)和林珈谊(右三)正在店内工作,开启职场初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