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境花开有童声——我区近三年儿童工作纪实

2025-07-08


   

□文/摄 本报全媒体记者 陶然 任露露

夏天的风掠过兴安岭的脊梁,将漫山遍野的花苞吻成笑靥。当一声声童音回荡林海,我们忽然惊觉:这片土地上的少年儿童,正以拔节生长的姿态,在守护与期许中勾勒着未来的模样。回首过去三年,我区如何让每一朵“希望之花”都绽放独特芬芳?又如何让成长的歌谣响彻兴安的每一道山梁?且从爱心护航的暖光里、权益守护的壁垒中、教育革新的浪潮中聆听那些关于生长的故事。

★爱心护航 为成长撑起一片天地★

成长的路上,一个孩子都不能少。团地委积极构筑资源汇聚的“爱心桥”,联动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哈药集团、联通公司等社会力量,累计为2.3万余名困境青少年送去价值179.59万元的物资与助学金。特别是隆冬时节,装着文具、图书和保温杯的助学包裹穿越风雪,叩开留守儿童的家门,让冻红的小手感受到暖流,让求知的目光更加坚定。

守护安全,为童年撑起晴空。三年来,“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及时响应求助咨询116次,为青少年驱散成长中的迷茫。1400余场“三远离一倡导”“七防一避”主题自护教育深入校园社区,孩子们在模拟地震避险、识破诱拐骗局等情景演练中将安全的种子深植心田。同时,思想引领如春风化雨,230余场庄严的入队仪式、激扬的成人礼、响彻山谷的“红领巾爱祖国”誓言,让红色血脉在仪式熏陶中赓续传承,成为托举未来的精神底色。

★教育革新 让每个课堂都洒满阳光★

我区以“均衡发展”为目标,精心绘制教育蓝图。制定学前教育普惠目标清单,改善农村幼儿园条件,补齐普惠资源短板。学前教育联合体的建立,让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间流动共享,逐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联盟成立后,以漠河市北极镇中心校为龙头,带动全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质量提升,让乡村校园也能绽放知识的光芒。

素质教育的春风吹遍全区中小学。铁道兵文化、生态保护等地域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让课堂充满兴安风情;特色课程和社团活动的广泛开展,为孩子们搭建起展示自我的舞台。《大兴安岭地区基础教育学校小班化工作方案》的落地实施,更是一场教育革新。松岭区等3个县区、加区七小等16所学校作为小班化教学改革试点校成为改革先锋。地区小班化教学考察团把赴南京市学习考察小班化教学管理工作的成果转化为本地实践,让先进理念在兴安大地生根发芽,推动教育教学迈向新高度。

★童心守望 待所有花期如约而至★

特殊群体的成长,需要倾注更多目光。我区建立健全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多部门联合制定《大兴安岭地区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精准施策,送教上门服务为残疾儿童送去知识与希望,心理辅导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温暖关怀,随迁子女与本地儿童同等入学,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子女优先获得资助……这些个性化帮扶措施如同春日细雨,滋润着每一个有特殊教育需求儿童的心灵。

此外,一次次全国助残日活动在全区营造出友爱互助的氛围,细致开展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情况动态监测工作,确保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基本实现“全覆盖、零拒绝”,“公平教育”让每一个“折翼天使”都能在知识的天空中尽情翱翔。

控辍保学,守住教育底线。我区地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义务教育学校建立“六类台账”,详细记录每一个孩子的就学情况。完善的考勤制度、紧密的家校联系、动态的台账更新,以及“学校一月一报告,县区一季度一复核”的工作机制,确保了控辍保学动态清零。“学校全覆盖、学生逐一核”的实地排查,通过“四查三比对”摸清底数,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校园里安心学习。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区建立健全家校协同共育机制,印发相关指导意见和活动方案,为家庭教育指明方向。完善家长委员会、志愿者队伍,组建地、县、校三级家庭教育讲师团队伍,构建起高效联动的家校共育网络。成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指导服务中心”,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示范校(园)建设,推动所有基层校(园)建立家长学校,形成全社会关爱儿童成长的强大合力。

此刻的兴安岭已铺满新绿,林间的鸟鸣与校园的铃声相互应和。当我们看见运动场上跃动的身影划破晨光,听到U系列围棋赛的棋盘上落子有声,感受到草坪音乐周的吉他弦震颤着少年的歌喉,便知道:那些被爱浇灌的种子,那些被责任心守护的幼苗,正在阳光下生长成最蓬勃的模样。而我们能做的,便是继续以春风的温柔、青山的坚毅,守护每一朵花的绽放,等待每一段童声都汇成兴安大地上最动人的交响。

image.jpg

班会上,老师与学生们讨论 “做好事的意义”,在一次次交流中让思想引领真正走进童心。

image.jpg

学生们布置雷锋主题展示墙,让榜样的温度渗透校园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