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家门口的“成长乐园” 青少年假期浸润“志愿红”——加区红旗街道公益课堂点亮辖区学生假期生活侧记

2025-08-20


   

□文/摄 本报全媒体记者 佟果

当寒暑假的铃声响起,加区红旗街道的孩子们总会收到一份特别的“成长礼物”——红旗小课堂如约而至。在这里,高校志愿者的专业守护、专业人才的兴趣启蒙、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匠心传承,正为辖区青少年的假期增添一抹灵动又温暖的“志愿红”。

安全守护是第一课。当消防车的警笛变成“冒险开始的号角”,当荣誉室的奖章讲述“火焰蓝英雄的故事”——辖区40余名青少年都在学习中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安全“超能力”。来自辖区的志愿者带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化身“安全导师”:防溺水课上,以真实案例解析远离危险水域的重要性;暑期安全课上,教会孩子们识别安全隐患。一个个生动的场景,一句句耐心的讲解,让安全意识的种子深植童心。

兴趣启蒙点亮探索热情。专业技能人才的到来,为孩子们打开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门:播音课上,孩子们拿起话筒学发声,感受语言的魅力;摄影课里,孩子们举着相机捕捉光影,发现生活的美好;美术、音乐、舞蹈、书法等课程,引导孩子们在体验中触摸艺术,在尝试中找到热爱,紧跟时代的脚步,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匠心传承厚植文化根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带着“老手艺”走进课堂,把沙画冰箱贴的制作变成一场“生活美学课”。孩子们拿起工具,在传承人指导下勾勒图案、填充色彩,当一个个带着童趣的沙画冰箱贴从手中诞生,不仅锻炼了孩子们动手能力,更让非遗在指尖传承、在心中生根。原来,传统文化从不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而是能融入生活的“新惊喜”。

每一节课,都是一扇知识的新窗口;每一位志愿者,都是一束温暖的光。他们用热情驱散假期的慵懒,用耐心陪伴孩子们探索未知:无论是初次执笔的兴奋,学会舞蹈的欣喜,还是制作非遗手作时的专注……这些瞬间,都成了孩子们假期里最珍贵的记忆。

红旗小课堂,从来不是“枯燥的补习班”,而是家门口的成长乐园。孩子们无需远行,下楼便能遇见知识,在这里,成长不止于课本,更在于眼界的拓宽、兴趣的萌芽、文化的滋养;在这里,安全知识凝结为保护屏障,兴趣爱好舒展成“梦想羽翼”,非遗沉淀为文化自信。

红旗街道用爱与责任搭建的这方小天地,等待着每一个孩子在这里收获知识、遇见热爱、拥抱成长——最好的假期,正蕴藏于这份用心与温暖里。红旗小课堂,与你不见不散,共赴一场与成长有关的“红旗之约”!

image.jpg

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手工艺品。

image.jpg

老师向学生们讲解沙画冰箱贴创作的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