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守护“铁战友”——记地区森林消防支队修理所班长赵晓波
□本报全媒体记者 佟程程 8月的兴安岭,松涛阵阵。记者走进大兴安岭地区森林消防支队修理所的车间,见到赵晓波时,他正蹲在一台俄式履带牵引车旁,粗糙的手指熟练地拧紧一颗螺丝,额头上还挂着细密的汗珠。 “这台老家伙可是我们的‘功勋车’,去年还参与过防火演练。”赵晓波拍了拍车身,黝黑的脸上露出朴实的笑容。他的双手沾满油污,指甲缝里渗入洗不净的机油,手指因常年握工具而略显变形——这是16年装备维修生涯留下的印记。 ♣“门外汉”的蜕变: 八本笔记写春秋 2009年,年轻的赵晓波带着修农机的手艺入伍,以为能轻松胜任修理所的工作。然而,当他第一次走进装备库,面对芬兰AN-140全道路输送车、国产531装甲车等从未见过的特种装备时,他彻底蒙了。“连工具都认不全,像个刚进城的‘土包子’。”赵晓波笑着回忆道。 “手艺是装备维护员的命根子,更是森林防火的底气。”老班长窦力明的一句话,让他记在了心里,也刻进了行动。从此,他白天跟师傅学,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拆卸步骤、零件参数;晚上,别人休息了,他就在学习室里钻研专业书,反复琢磨白天记下的要点。短短一年,他竟写满了八本厚厚的笔记!“那会儿宿舍熄灯早,他常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看笔记,我们都笑他是‘笔记狂魔’。”战友赵竟辰至今印象深刻。 正是这股笨功夫和韧劲,让赵晓波从门外汉成长为技术骨干。“成功没有捷径,就得吃得下别人吃不了的苦。”如今,赵晓波翻看那些泛黄的笔记,仍感慨万千。 ♣创新先锋: 妙手回春省百万经费 2016年,赵晓波成为班长,他的“战场”从学习室转移到了车间和创新一线。支队有不少进口“老伙计”,像芬兰的AN-140全道路输送车、俄式履带牵引车,配件难买又昂贵;国产的531、804等老车,也常因特殊配件停产而趴窝。看着这些因缺件闲置的车辆,赵晓波心疼。“装备就是战斗力,不能轻易放弃!”他立下决心。 “没有图纸,就自己测绘;没有配件,就尝试自制。车间角落成了他的‘实验室’,废旧零件堆是他的‘宝藏’。一次,为了解决俄式牵引车的一个关键油路接头问题,他把自己关在车间整整三天,反复试验不同材料和加工方法,手上磨出了血泡,终于用国产材料成功仿制出替代品,性能丝毫不差。那三天,他几乎没合眼,饭都是我们送进去的。”战友李明星回忆道。类似这样的妙手回春还有很多,经他手“复活”的老旧装备,重新驰骋在防火一线,累计为支队节省经费超百万元! 赵晓波不仅会修,还会改。创新路上,他同样敢为人先。他积极参与设计改装山猫全地形车、SX2020-S履带式水炮车、新式点火器,甚至将斯太尔卡车成功改装为扫雪推雪车。他参与设计改装的第一代指挥车还获得了国家专利。赵晓波总说,装备维修不能只会修旧,还要能创新。“有专业上的难题,找赵哥准没错!”这已是修理所同志们的共识。 ♣薪火相传: 严师亦是领路人 “精工细作,匠造优品”是赵晓波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带徒弟的准则。2011年“绿色卫士—11”演习期间,他带着全班6人连轴转,确保每一台车辆装备都万无一失。“赵班长检查装备特别较真,一颗螺丝松紧度不对都逃不过他的眼睛。那次演习,他带着我们熬通宵,困极了就靠在设备旁眯一会儿,手里还攥着扳手。”森防员李明星回忆道。 作为党员骨干,赵晓波深知技艺需要传承。对新同志,他是“严师”,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手把手地教;也是“兄长”,在生活上关怀备至。他那八本泛黄的笔记本,成了修理所争相传阅的“宝典”。“他要求我们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遇到弄不懂的,他比我们还着急,非得拉着大家一起研究明白不可。”徒弟杨明说。在赵晓波的培养下,一批批技术骨干成长起来,成为支队装备保障的中坚力量。 ♣幕后匠心: 守护绿色屏障 赵晓波的工作车间里,机油味混杂着金属气息弥漫在空气中,工具的敲击声此起彼伏。数不清的零件,日复一日的检修,这份在外人看来单调枯燥的工作,他和他的战友们却干得一丝不苟,乐在其中。 “只有把每件小事做好,一点一滴积累,才能成事。”这是赵晓波常对班里年轻战友说的话,也是他16年森防生涯的生动写照。无论是火场冲锋的“台前”英雄,还是像赵晓波这样默默攻坚的“幕后”工匠,岗位虽有不同,守护绿水青山的初心与担当却同样滚烫。正是无数个“赵晓波”的坚守与精进,用技艺为莽莽兴安林海筑起了一道坚实可靠的技术屏障。 编辑点评 平凡岗位上的非凡坚守 □小扬 在机械化装备日益成为森林消防主力军的今天,大兴安岭地区森林消防支队修理所班长赵晓波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技术岗位背后的非凡匠心。十六年如一日,他用那双沾满油污却充满智慧的手,守护着每一台“铁战友”的生命线,诠释了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 从“门外汉”到“技术尖兵”,赵晓波的蜕变藏在那些泛黄的笔记里。赵晓波的成长历程是一部生动的励志教科书。从初入军营时面对特种装备的茫然无措,到成为支队技术骨干,他的蜕变之路印证了“笨功夫”的价值。八本泛黄的笔记本,记录的不只是装备参数和维修要点,更是一位普通战士对专业极致的追求。这份韧劲,让他从认不全工具的新兵,成长为能玩转芬兰AN-140、俄式履带牵引车等“大家伙”的行家。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专业,从来都没有捷径,唯有日复一日地打磨与积累。 从“骨干”到“领路人”,他的传承藏在严师般的较真里。“一颗螺丝的松紧都不能含糊”,这是赵晓波带徒弟的准则。他把八本笔记当作教材,手把手教技术,要求年轻人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生活中,他又是暖心兄长,陪新兵攻克难题。在他的培养下,一批技术骨干成长起来,让“匠心”在林海间薪火相传。 16年与油污为伴,与零件为伍,赵晓波用双手守护着森林消防的“铁战友”,更守护着身后的绿水青山。他没有火场冲锋的耀眼时刻,却以幕后工匠的坚守,为林海筑起一道坚实的技术屏障。这份“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正是新时代工匠精神最动人的写照。 赵晓波在车间制作配件。 (本组图片均由吴良良摄) 赵晓波(中)给队友讲解制作配件的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