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验室里读懂兴安“水密码”
□本报见习记者 李春莹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壮阔征程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深植神州大地二十载,指引着林区用绿色发展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大兴安岭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每一滴水、每一片林都承载着守护生态安全的使命。在8月15日全国生态日当天,记者跟随着地区生态环境局的工作人员,一同来到地区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这座被誉为“兴安岭生态哨所”的实验室,在精密仪器的嗡鸣声中,我们触摸生态环境数据的脉动,见证科技如何为绿水青山筑起“数字防线”。 刚走进一楼实验室区域,中心综合室主任王嘉宁就指着操作台向大家介绍:“消解室里的工作人员正给各县区送来的水样做预处理,隔壁的原子吸收室与原子荧光室里的光谱设备,可以精准检测铜、锌、铅、镉等重金属的含量。”拾级而上到二楼,21间实验室构成更严密的监测网络——7间理化分析室里,分光光度计全天候“执勤”,实时解析氨氮、总磷、挥发酚、氰化物等污染物指标。“这些数据就是生态系统的‘体检报告’。”王嘉宁特别提到高锰酸盐测定实验室,“雨季山上的腐殖质、枯枝落叶冲进河道会改变水质,高锰酸盐指数测定就是衡量水质状况的‘铁尺子’”。跟随着王嘉宁的脚步,记者和工作人员一同走进高盐测定室,王嘉宁指着记录册说:“本地水质受季节影响大,雨季监测得加密频次,这背后是同事们24小时轮班的坚守。”监测屏幕上实时更新的数据,不仅记录着这份坚守,更牵系着千家万户的饮水安全。王嘉宁匆匆返回操作台,重新投入测定工作,继续守护这份责任。 正午阳光越过树梢,为监测中心外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标语镀上金边。那些在实验室里跃动的数字、仪器屏幕上波动的曲线,不仅是生态安全的“预警器”,更是解读人与自然关系的“密码本”。我区用科技精度守护着生态广度,这不仅是对“两山”理念最生动的践行,更在林海深处兑现着民生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