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光影映初心 银幕内外传薪火——我区开展爱国主义电影展映活动侧记
地区融媒体中心组织职工观看电影《南京照相馆》。 本报全媒体记者 李丹丹摄 □本报见习记者 李春莹 “我们洗的不是照片,是中国人的魂!”……当这句带着颤抖却字字千钧的台词在影院响起,银幕内外的情感仿佛都在此刻交汇。 8月的一日下午,加区聚隆电影院内,一场爱国主义电影展映活动正在进行,银幕上,电影《南京照相馆》的画面牵动着台下观众的心。这是由地委宣传部联合地区总工会策划的“爱国主义电影展映月”中的一场活动,也是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推出的“光影铸魂”系列活动之一。对于身处不同岗位的职工而言,这不仅是一次光影之旅,更是一场与历史对话、与初心重逢的精神洗礼。 据了解,该电影取材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真实罪证影像,聚焦于一家名为“吉祥照相馆”的避难所,讲述了馆内的老百姓起初只想在大屠杀中保命,却因帮日军摄影师冲洗底片,意外冲印出证明日军屠城的罪证照片,面对日军暴行、同胞遭遇和民族存亡,他们最终决定将这些底片留存的故事。 影片用泛黄的老照片、带着烟火气的对话,展现了普通人的坚守:藏底片时攥紧的拳头,拍合照时挺直的脊背,面对侵略时不肯低下的头颅,每一幕都让观众感动不已。当影片播到侵略者发现主角留有记录着日军犯罪事实底片的片段时,有人悄悄抹了抹眼角,有人屏住了呼吸,惨烈悲壮的画面像一记重锤敲在每一个人的心上。 光明街道社区工作者陆欣宇坐在观众席中间,这名“00后”对记者说:“以前给来社区学习的孩子们讲爱国故事,总担心讲不透彻。现在发现,电影里的一幕幕画面更有力量,更能让孩子们了解到真实的历史。”地区融媒体中心职工赵保江在观影后也深有感触:“吉祥照相馆里,主角们从想保命到拼死留日军罪证,那一卷卷胶卷底片里,‘家国’就是他们改变想法的底气。说到底,‘家国’情怀无需刻意强调,它藏在生活的柴米油盐里,写在老百姓的心里。这对我们做宣传的来说,真是实实在在的启发。” 影院的灯光渐次亮起,观众眼角未干的泪痕被照得清晰。有的人还在座位上等彩蛋,有的人边走边和同伴复盘剧情。这场光影之约落幕了,但那些在观影过程中被唤醒的记忆,却像胶片上的影像般愈发清晰。爱国主义电影展映从来不只是简单的放映,而是让历史从教科书里走出来,从纪念碑上走下来,变成可感可知的温度与力量。当普通人的坚守在光影中被看见,当家国情怀在共鸣中被传递,这些镌刻在胶片里的记忆,便会化作流淌在日常里的精神养分,让“铭记”与“传承”,在每一次光影流转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