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岗位上二十二载执着守护——记加格达奇车站运转车间值班站长魏波

2025-09-03


   

□文/摄 本报见习记者 赵怡贺

八月的大兴安岭,林海苍翠,作为进出兴安岭腹地的铁路枢纽,加格达奇车站每天迎来送往数千名旅客。站台上,南来北往的游客拖着行李箱匆匆穿行,广播里播报车次的声音与远处列车进站的鸣笛交织,勾勒出繁忙的站场节奏。

“二调机车东牵两道,调车信号好了。”在加格达奇车站的运转室内,值班站长魏波紧盯着眼前的调度屏幕,手指在控制台上灵活操作,沉稳的指令通过电台传向各个岗位。这是他扎根铁路一线二十二载、守护万千旅客平安出行历程中,平凡而笃定的一天。

钻研——从退伍兵到技术尖兵的淬炼

2003年,刚退伍的魏波带着军人的硬朗与执着,走进加格达奇车站运转车间,成为一名制动员。第一次站在冰冷的铁轨旁,听着调车机的轰鸣,他内心既感到敬畏又满怀学习的渴望。“铁路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每一个动作都关系着安全。”老师傅的话,成为他牢记于心的工作铁律。

此后,业务技能提升便成了他全力以赴的目标。为了尽快掌握业务,魏波把厚厚的规章手册拆解成一张张卡片,揣在兜里,吃饭时、休息时,只要有空就掏出来反复研读,直到能熟练背出每一条规定。调车作业中,只要有单机走行作业的机会,他就站在机车上练习观测速度的硬功夫。“我每天一遍又一遍地琢磨,一钩又一钩地校准,一丝误差都不能容忍。”魏波回忆道。凭借这样的刻苦钻研,他最终练就了观测速度能精确至1公里误差以内的高超技术。

“小魏身上有股不服输的劲儿,别人练一遍,他偏要练十遍,特别肯下功夫。”同事赵师傅回忆,有次为了搞透一个复杂的调车进路方案,魏波下班后拿着站场示意图在车间研究到深夜,第二天一早又带着问题向老调度员请教。正是这份执着,使得他从青涩的新手,蜕变成为能独当一面的车间技术骨干。

担当——党员本色在责任一线闪光

1998年,魏波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多年来,他始终将组织纪律视为根本,个人得失从不萦怀,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早年父母双亡的他,独自扛起生活的重担,但家庭的困难从未成为他影响工作的借口,更不曾因此耽误过一个班次或请过一天假。不仅如此,他还常常主动放弃休班时间,默默顶岗补勤,不计报酬,甘愿奉献。

“魏哥人真的特别好,我刚到班组时,很多作业要领都掌握不了,全是他手把手带着我练,悉心传授操作要点。”同班组的小郭提起魏波,眼里满是敬佩。在他的言传身教和倾力帮带下,整个班组成员安全意识更强了,业务素质大幅提升,整个团队的向心力也更足了。

在他看来,党员身份并非光环,而是沉甸甸的责任。作业时,他总会多走几步检查设备,多看几眼确认参数,他心中想的是“党员就得想在先、做在前”;遇到难题,他从不推诿退缩,他常说,“遇到事,党员必须站出来”;带教新人时,他不仅传授技术,还总是叮嘱“安全是铁路的命根子,党员带好头,这道关就守得住”。胸前那枚党徽,见证着他22年如一日的坚守:无论是寒冬腊月里顶着风雪排查隐患,还是节假日放弃休息值守岗位,他始终用行动践行着党员的标准,努力树起一面先锋旗帜。

执着——平凡岗位二十二载的守护

2024年,当国铁集团优秀党员的荣誉证书送到已经成为值班站长的魏波手中时,他谦逊地笑了:“荣誉是大家的,我只是做了我份内的事。”在同事们看来,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是他22年如一日坚守、无数次风雪中默默耕耘、作为党员的担当的生动写照,更是对“在岗一分钟,负责六十秒”信条的最好诠释。

每天,无数列车载着旅客安全驶过,车窗外掠过兴安岭的林海或小镇。正是像魏波这样的千千万万的铁路职工,在岗位上日复一日的默默坚守,精准操控着每一次闸、每一盏信号灯,才确保了万千旅客平安驶向他们的“诗和远方”。

image.jpg

魏波(左一)正在指导工作人员撤除防溜措施。

image.jpg

魏波联控信号楼确认信号机保持开放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