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岭九载燃灯路 兴安育人写春秋——记大兴安岭实验中学教师张宇宁

2025-09-11


   

□文/摄 本报全媒体记者 乌日娜


大兴安岭这片沃土上,大兴安岭实验中学教师张宇宁如同扎根冻土的青松,以九年光阴践行着师者的守候。从青涩的青年教师到如今独当一面的年级副主任,他怀揣着对家乡教育的赤诚,用磐石般的信念、火一样的热忱,在广袤的兴安大地上书写着新时代人民教师的动人篇章。

归乡执教:把心扎根在学生需要的地方


“这里的孩子更需要老师,为家乡教育出力最有价值!”作为土生土长的林区青年,这位90后教师自2016年投身教育事业以来,已在大兴安岭实验中学的校园里执教九年。九年前,面对大城市重点中学抛来的橄榄枝,这位年轻的生物教师毅然选择回到承载着自己青春记忆的母校任教——这个决定,在同事梁春玲眼中,既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他总说自己是林区养大的孩子,得回来给家乡的教育添把力。这些年,他真的从‘归乡’到‘扎根’,从没有半分动摇。”

张宇宁的身影总出现在学生最需要的地方。零下三十摄氏度的暴雪夜,他冒雪护送突发疾病的学生就医,在医院彻夜守护,直到学生脱离危险;酷暑时节的社会实践中,他挥汗如雨带领学生开展调研。“刚军训那会儿,我不太适应集体生活,张老师特别细心,每天的军训督导结束后,他都会特意绕到宿舍陪我聊天。”学生关皓然说,张老师会分享自己上学时的军训趣事,教他怎么快速叠“豆腐块”,还帮他把散落的生活用品归置整齐……孩子们需要向阳而生,他愿意成为晨雾中的引路人,为迷茫的灵魂点亮方向。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张宇宁更是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刻进教育日常。他将党的教育方针融入每一堂课、每一次谈心,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每一次集体备课,他都会琢磨怎么把家国情怀、林区精神融入教学,让孩子们不仅学知识,更明白‘为什么读书,为谁读书’。”身边的年轻教师都表示要向张老师看齐,为学生树立好榜样。

深耕课堂:

以工匠之志育桃李芬芳

近日,记者走进大兴安岭实验中学高一(2)班教室看到,张宇宁正带领学生温习上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学生们有的举手跃跃欲试,有的陷入思索,教室内学习氛围热烈而浓厚。

“教育是慢功夫,得下‘绣花’的心思。”这是张宇宁的教学信条。九年里,他把育人天职淬炼成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在讲台上深耕不辍,结出累累硕果:

——2019年高考,他所带班级58名学生中,一表线上线29人,二表以上录取率100%,实现全员本科;

——2022年高考,班级提前批录取5人,其余52人全部考入一本A类院校,4人被985高校录取,30人进入211高校;

——2025年高考,他主持年级工作期间,15人进入物理类全省前3000名,8人进入历史类前3000名,本科进线率达98.16%,多项数据创校史新高。

……

这些闪耀数字的背后,是张宇宁无数个夜晚的默默付出:为了打磨一节精品课,他多次请教老教师,教案改了又改;为了帮基础薄弱的学生跟上进度,他手写万字个性化辅导方案,制定“小步快跑”计划;为了让优等生拓宽视野,他专门设计“拓展拔高”清单,陪他们一起研究难题。

如今,张宇宁凭借扎实的教学功底,斩获全区“奋进杯”精品课一等奖;凭借卓越的组织能力,荣获“省高校科学营优秀带队教师”称号;更凭借突出的育人成果,多次获评“地区优秀教师”。多年来,他的年度考核始终名列前茅,同时还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浪潮,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走在新时代教育实践的前沿。

以爱为桥:以师者担当聚育人磅礴力量

张宇宁把滚烫的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了解到部分学生家庭生活困难,他二话不说自掏腰包,为衣着单薄的学生购置棉衣,为困难家庭的孩子垫付学费、购买学习资料;他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一生一档”成长档案,详细记录学生的性格、家庭情况和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

“有困难一定要随时找我。”班里的学生都知道,这句话早已成为张老师的标志性台词。不少同学表示,有张老师在,就感觉身后有大树撑腰——这个总把“找我”挂在嘴边的人,早就把自己的办公室变成了孩子们心里永远亮灯的港湾。

在团队协作中,张宇宁更是懂得“独行快、众行远”的道理。作为年级副主任,他积极架设家校沟通的“金桥”,坚持走访学生家庭,和家长面对面交流孩子的成长情况,凝聚育人共识;主动承担“传帮带”的责任,组织集体备课磨课,带领青年教师钻研教材教法,手把手教他们设计教学方案、批改作业,帮助多名青年教师成长为学校的骨干教师。

提灯破雾兴安路,育李培桃师者心。九年时光,张宇宁始终甘当燃灯者,勇做铺路人。面对未来,张宇宁表示:“我将继续深耕教学技法,秉持终身学习理念,将前沿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课堂实践。”

image.jpg

每一节课,张宇宁都认真打磨。

image.jpg

张宇宁认真为学生批改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