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山林,野外踏查;调研市场,科学论证;林地种植,积累数据……王小东和他的团队21年如一日坚持攻坚克难,为珍稀药材草苁蓉制定“国家标准”——把论文写在大山上
□本报全媒体记者 王瑶 “您看这颗种子的胚乳结构,清晰的纹理背后,藏着草苁蓉人工繁育的关键密码。”近日,在地区市监局检验检测中心的实验室内,身着白大褂的王小东正透过显微镜观察样本,指尖在记录本上快速标注着数据。王小东自2004年大学毕业扎根林区至今,已在检验检测一线深耕21年,而他最近的身份,是国内首部《草苁蓉》林业行业标准的主持制定者。 从野外到实验室: 七年踏查只为摸清草苁蓉“生存密码” “我和草苁蓉的缘分,始于十几年前的一次林下调研。”放下显微镜,王小东翻出泛黄的野外记录本,扉页上密密麻麻标注着数十次野外考察的时间与地点。他回忆,初次在林间见到这种寄生在水冬瓜赤杨根部的“林下珍宝”时,就被其独特的生长特性吸引,但当时国内尚无关于草苁蓉的系统研究标准,产业发展明显滞后,面临“无据可依”的困境。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摸清草苁蓉的“家底”,王小东带领团队对草苁蓉主产区吉林长白山地区、黑龙江和内蒙古的大兴安岭地区进行了实地调研。他们白天走市场、进山林、走访相关的科研院所及林业局,晚上整理资料,累计整理调研记录超百页。调研发现:草苁蓉野生资源锐减,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和内蒙古的大兴安岭地区;人工繁育尚处于零星的科研试验阶段,无规模化的人工种植;市场销售渠道受限,主要以山特产品形式出售,销售量小,价格低廉,且无相关的标准可遵循。通过调研,王小东不仅掌握了草苁蓉资源的实际状况,更以扎实数据支撑了后续草苁蓉科研项目的可行性论证。 对王小东来说,野外观察与技术瓶颈才是真正的挑战——草苁蓉是寄生植物,生长位置主要集中在河边、沟塘边的密林中,团队常需在密林中徒步数公里寻找样本,还要应对草爬子的威胁。他笑着说:“为连续观察记录到草苁蓉的实际生长状态,我曾被草爬子叮了两次。”草苁蓉人工接种成功率低、生长周期长,仅数据积累就耗时整整五年。无数次试验失败后,团队甚至有过放弃的念头,但每当想到草苁蓉背后的生态价值与产业潜力,便咬牙坚持了下来。正是这份执着,让他们逐步掌握了草苁蓉从种植、采收、加工到质量评价的全链条关键技术。 从“招商引入”到“深度合作”: 标准为产业发展注入动能 今年7月21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2025年第9号公告,让王小东和团队的十年深耕迎来硕果——由他主持制定、王继峰等人参与的《草苁蓉》(LY/T 3434-2025)林业行业标准正式发布,将于11月1日起正式实施。 “标准发布那天,我特别激动。”王小东说。2024年,他牵头招商引进了一家香港企业参与草苁蓉产业开发,因缺乏行业标准,企业在扩大种植规模时总存顾虑。“现在有了标准,从人工繁育到产品加工都有了明确规范,企业在大兴安岭发展的信心更足了。” 在王小东看来,这部标准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让我们与香港企业的合作,从最初的‘招商引入’,升级到了‘共同扩大种植规模、共同提升产品附加值’的深度阶段。”在王小东看来,标准如同“定盘星”,不仅能吸引更多企业扎根大兴安岭,还能推动林药复合种植模式推广,让8.3万平方公里林海、89%森林覆盖率的生态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 老科协“传帮带”: 温暖力量坚定扎根决心 “如果说技术攻关是硬支撑,那老科协的关怀就是我们的‘软实力’。”谈及标准制定背后的助力,王小东说。作为地区老科协志愿者服务队副队长,他深切感受到“老中青”三结合平台的情感联结与智力支撑。 “刚开展人工种植试验时,试验林地和技术资源都很紧缺,是老科协主动帮我们协调林地、联系专家。”王小东回忆,老科协的前辈们不仅在技术上给予指导,还经常鼓励他们:“你们扎根林区干事创业,我们就要为你们搭好台、铺好路。”这种“被尊重、被信任、被需要”的精神滋养,让王小东团队干劲倍增。正是这份精神支撑,让大家坚定了“用专业知识反哺兴安大地”的初心。 如今,《草苁蓉》标准已进入实施倒计时。站在实验室窗前,望着远处连绵的林海,王小东充满期待:“这部标准不仅能规范市场、保护野生资源,更能激活草苁蓉的药用和保健价值,让它真正惠及群众。未来,我们要继续深耕林下经济,让更多‘兴安珍宝’走出大山,为乡村振兴和生态价值转化贡献科技力量。” 从实验室里的微观观察,到山林间的野外踏查;从九年深耕的标准制定,到推动产业升级的实践探索,王小东用行动诠释了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担当。在大兴安岭,像他这样扎根林区的科技人才还有很多——他们以专业与坚守,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上,书写着属于兴安大地的精彩答卷。 王小东(左一)使用显微镜观察草苁蓉的种子结构。 实验室内摆放的草苁蓉标本。 (本组图片均由本报见习记者 赵怡贺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