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话桑榆 关怀满兴安
适老化改造覆盖569户、高龄津贴惠及11689名老人,我区多措并举织密养老安全网——让优质养老服务触手可及 □本报全媒体记者 李秋颖 “有了这个呼救器,夜里起夜心里都踏实多啦!”69岁的周晓玉坐在床边,指着床头的红色紧急呼救器告诉记者,一年来,家中适老化改造让她安全感满满。作为加区光华路社区的独居老人,周晓玉的子女常年在外地工作。去年7月,社区委主任刘兆光走访时发现,老人家中卫生间地面湿滑、夜间起身缺乏辅助设施。“当时看到这些情况,我赶紧介绍了适老化改造政策,这是专门为老年人办的实事。”刘兆光回忆,经各级申报、审核、评估,加区民政局结合实际为周晓玉定制了适老化改造方案,安装了紧急呼救器、溢水报警器、小夜灯等设施,让老人的居家生活更安全。 适老化改造的暖意从家庭延伸至社区公共空间。记者在小区楼道看到,每层缓台处增设了适老化休息椅,墙面也加装了安全扶手,活动区域还添了两处凉亭,成了老人们聊天歇脚的“惬意小站”。这些细节,正是全区适老化改造的一个生动缩影。截至目前,全区569户老年人家庭完成了“一户一策”改造,在各级民政部门的推动下,这张覆盖“家+社区”的居住安全网,正延伸出更多温暖触角。 居住环境的优化让老人“住得安心”,养老政策的“红利”则让老人“过得舒心”。呼玛县的王奶奶,跟随女儿生活,提起高龄津贴政策,她竖起大拇指:“以前我的高龄补贴是100元,生活紧巴巴,现在涨到300元,心里特别高兴,晚年也更有保障了。” 我区此前已按时足额为80~89周岁低保、低收入老年人及90周岁以上老年人每人每月发放100元高龄津贴。2024年,80岁高龄津贴实现普惠发放,80至89周岁非低保、低保边缘家庭老年人,每人每月发放25元津贴(塔河县、呼玛县、新林区按不同标准提标至50~300元)。截至2025年9月,全区已为11689名高龄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642.3万元,为64名低保、低收入家庭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发放护理补贴7.34万元。 重阳节前夕,地区民政局在织密养老保障网的过程中,聚焦孤寡老人的需求,指导各县(市、区)精准落实政策,地方政府出资,在重阳节前,为符合条件的孤寡老人发放生活补贴,让“老有所养、孤有所依”从口号变成了触手可及的温暖。 从居家适老化改造的细节打磨,到高龄津贴的提标扩面,再到对孤寡老人的专属关怀,我区的养老保障工作始终以老人的需求为出发点,用暖心政策和务实举措,编织出一张有温度、有厚度的民生安全网,它不仅保障着老人们的生活质量,更点亮了一座城市的温情底色,让“银发时光”真正成为充满安全感与幸福感的美好岁月。 林风送暖传孝意 岁月含情护夕阳 ——多维度的暖心服务绘就幸福晚年图景 □本报全媒体记者 赵怡贺 近日,记者走进加区东山镇“小雨滴”助老餐厅。11时许,餐厅里已坐满老人,饭菜刚出锅还冒着热气,老人们有序排队取餐,边等边闲聊。阳光轻洒在老人们含笑的脸庞上,那缕穿越时光的温情,流淌着岁月沉淀的温暖与安宁。 63岁的肖景明和几位老友已打好饭菜,桌盘里盛着木耳炒肉、清炒时蔬和一碗热汤。“以前我一个人在家做饭嫌麻烦,有时候就煮碗面条凑合。”肖景明告诉记者,“社区说低保户能在这儿免费吃饭,我就天天来。你看这菜,顿顿荤素搭配,比家里做得还香。”同桌的81岁老人孙连福接过好友递过来的餐盘:“我的眼睛不好,自己在家做不了饭,几个老伙计每天准时喊我来这儿吃饭,饭菜软和好吃,真是解决了我的大难题。” 餐厅负责人姜徕边给老人添汤边向记者介绍,餐厅秉持着“为老人服务”的理念,精心搭配营养菜品,按照年龄梯度提供优惠,9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免费用餐。这些融入日常的温暖,是社区为独居老人筑起的“暖巢”。 在几公里外的长虹镇养老院,另一幅热闹舒心的晚年生活图景正徐徐展开。 每天下午的1点半是长虹镇养老院老人们的活动时间,阳光房内,几位老人围坐唱歌,还有老人在工作人员陪同下散步。“我们每天上午9点和下午1点半组织40分钟左右的活动,让老人们聊聊天、动一动。”养老院的工作人员石丽伟向记者介绍,志愿者会定期来教画画、唱歌,老人们参与热情很高。 除了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养老院的护理服务更是细致入微。养老院主任宋玉华介绍:“护工每天为老人擦身、泡脚,定期帮老人洗头、剃头,确保干净整洁。”此外,养老院还定期邀请社区医生为老人们体检,养老院的专职医生康辉也会每天给老人们监测血压、血糖。据了解,目前长虹镇养老院入住167名老人,年龄最大的已过百岁。这里不仅有专业细致的照料,更让老人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我在这里住得舒心,工作人员照顾我们很细致,每天都开心。”一位老人的话,道出了老人们的共同心声。 从助老餐厅里的热乎饭菜,到养老院的悉心照料,我区以一项项暖心举措,将“敬老孝亲”的传统在细微处延续。 石永芹:百年岁月沉淀的幸福时光 □本报全媒体记者 宋泽宇 时光跨越百年,悠悠岁月在“百岁老人”石永芹脸上刻下痕迹,也沉淀出生命的厚重与从容。她扎根大兴安岭,见证过林海开发的艰辛,也目睹了时代变迁的脚步。如今,岁月为她刻下温和的皱纹,更赋予她坚韧的性格本色和坦然的生命姿态。重阳节前夕,记者走近这位百岁老人,听她讲述朴素的生活感悟与长寿心得,话语间皆是岁月沉淀的温情与启迪。 “刚到大兴安岭那几年,冷是真冷,苦也是真苦,但心里头总有股热乎劲儿。”提起1966年参与大兴安岭的开发建设,石永芹的眼中泛起追忆的光。那时候没有房子,一家人挤在临时搭的“帐篷”里,冬天漏风,夏天返潮。她跟着丈夫、带着三个儿子,和大家一起刨冻土、搭帐篷,白天忙得脚不沾地,晚上还要照顾孩子,后来小女儿也在这片土地上出生,一家六口的日子,就这样在林海的风声里扎下了根。 岁月流转,当年的艰辛被她轻描淡写几句话带过。如今,石永芹最珍贵的幸福,是女儿在身边的陪伴,孙女在远方的牵挂。女儿汪清洁告诉记者:“我妈就喜欢吃软和的饭菜,我做饭时总爱多炖一会儿,天气好的时候,我就陪她在院子里晒太阳,听她回忆过去的事。” 说起母亲那些“倔强”的时刻,汪清洁忍不住笑,眼里却闪着暖意:“去年交党费,我好说歹说想替她跑一趟,她却固执得很,非要自己去。出门前仔细把党费证叠好揣进怀里,还跟我说‘这是我当党员的事儿,得自己来才踏实’。”石永芹笑着点头:“不管到啥时候,党员的规矩不能忘,这事马虎不得。”这份“执拗”,藏着她对信仰的敬畏,也沉淀着老一辈人最朴素的坚守,在时光里愈发珍贵。 谈及长寿秘诀,她笑着摆摆手:“哪有什么特别的,就是生活规律,饮食清淡,日子简单,心里不装烦心事。”她的生活向来俭朴,衣服舒服就行,饭菜够吃就好,从不挑剔。虽然能享受公费医疗,可她总说“能省就省”,每年医疗费花得极少。有人劝她“该花的就花”,她却说:“日子是过给自己的,舒服就行,不用浪费。” 她常对孩子们说:“做人要实在,做事要尽心,心里踏实了,日子自然就顺了。”或许正是这份简单平和的心态,让她百年岁月里,始终精神矍铄,眼里满是温和的光。 百年人生,历经风霜与忙碌,最终沉淀下来的是亲人的陪伴与牵挂,是简单日子里的安稳与踏实。这或许就是重阳最美的模样,岁月绵长,温情依旧,把平凡的日子过成了最珍贵的幸福。 编辑点评 爱老,从读懂他们的需求开始 □温雅洁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重阳节——这个延续千年的节日,我们特别策划推出专版,以笔墨为桥,连着岁月的两端:一端是白发苍苍却精神矍铄的“银发力量”,他们用一生扎根兴安,奉献北疆,他们是拓荒者、建设者、守护者,将青春刻进兴安岭的群山与大地;另一端是我们如今对“如何敬老”的思考,在敬老爱亲中传承温情与责任。 我们策划这块专版的初衷,不仅是记录重阳节的温情,更是想通过报道传递一个共识:老年人的价值,从不会因岁月褪色;社会的温度,恰恰体现在对老年人生命的尊重里。关爱老人,从来不是某个人、某个家庭自己的事,而是需要家庭、社区、政府等共同编织“温暖网络”。家庭是每一位老人温暖的港湾,真正的孝顺不仅是“给钱给物”,更是用心陪伴,陪父母聊聊天、听听他们的“老故事”,尊重他们的选择。社区是老年人最熟悉的生活圈,也是解决“急难愁盼”的关键阵地。我区在社区先后推出了“适老化改造”“助老餐厅”等创新实践,但仍有提升空间,比如针对高龄独居老人的定期探访机制是否全覆盖?社区活动是否真正贴合老人兴趣?这些都需要社区工作者俯下身、沉下心,把服务做到老人心坎上。政府是“制度保障者”,“高龄津贴”提标扩面、孤寡老人专属关怀……用暖心政策和务实举措,编织出一张有温度的民生安全网,但很多机制仍需不断完善,针对养老护理从业人员短缺问题,需要提高薪资待遇、完善培训机制,让更多年轻人愿意从事“有温度的职业”。 愿每一位老人都能被岁月温柔以待,愿“夕阳红”与“青春绿”在兴安岭的蓝天下交相辉映,这也是我们推出这期专版最朴素的期待。 在养老院阳光房里,护工给老人按摩,舒缓身体。 ①长虹镇养老院的护工给卧床老人喂水果。 ②小雨滴助老餐厅,老人们正在一起用餐。 ③周晓玉的床头安上了紧急呼救器,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按下它可发出求助信号。 石永芹(中)老人在百岁宴上与家人们合影。 石永芹(右)与女儿一起翻看老照片,回忆里满满都是幸福。 (本组图片均由本报全媒体记者 李秋颖 宋泽宇 赵怡贺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