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在未病时 “治”在关键处——地区疾控中心深入推进医防融合工作
□本报全媒体记者 胡瑞 过去,临床医疗与公共卫生如同两条并行轨道,各自运行却鲜少交汇。临床医疗聚焦于疾病发生后的救治,而公共卫生则侧重于疾病发生前的预防,二者之间的衔接缝隙,让传染病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等面临诸多挑战。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推进医防协同、医防融合工作,这一局面正在得到有效改善。 什么是医防融合?医防融合在疾病防控领域发挥了哪些作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来到地区疾控中心寻找答案。 在地区疾控中心,记者看到占地面积近180平方米的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中心正在有条不紊地运转中。这里不仅配备了专职队伍,同时设置了指挥调度区、分析研判区、值班值守区等功能分区,以传染病监测网络为依托,流感、新冠监测项目为支撑,构建了多层次、多渠道的重点传染病监测网络。 “过去,防与治相互割裂,患者发病后直接前往医院治疗,若传染病未能及时发现,易引发扩散风险,信息统计十分困难,给防控工作带来极大的考验。”监测预警与传染病预防控制科副科长李鹏雪告诉记者。今年8月,地区疾控中心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中心正式成立,这一举措,不仅落实了国家和省关于医防融合工作的重要部署,也有效控制了传染病的传播,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流调溯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与此同时,全区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单位的传染病智能监测前置软件安装部署工作全面完成,正式应用率达100%,项目进度位居全省第一。前置软件的部署应用,成功连接了各级医院与医疗机构,过去信息逐级上报、耗时耗力的状况得到根本性扭转。如今,通过软件可以实时捕捉症状异常、就诊波动,让疾控从“被动等报”变为“主动发现”,既提高了时效性和精确性,又保证了数据安全,为医防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撑。 系统的运行让数据流动起来,而制度的落地则需要人员真正走到一线。自2024年8月起,我区正式启动医疗机构疾控监督员试点工作,地区疾控中心选派具备丰富传染病防控经验、熟悉诊疗流程的专业人员,以驻院监督的方式深入地区人民医院、地区中医院等重点医疗机构,并专门设立地区疾控监督员管理办公室统筹协调试点工作,明确各成员职责分工,构建起层层负责、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 “这些疾控监督员需现场指导医护人员规范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完善病例信息,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协助医疗机构梳理防控漏洞。遇到疑似聚集性病例时,第一时间对接疾控中心开展流调溯源,实现传染病的‘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医疗与传染病监督科科长张禹介绍道。自疾控监督员入驻地本级两家医疗机构以来,我区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让医防协同从“线上数据联通”延伸到“线下服务联动”,也为医防融合的深入发展筑牢了基层防线。 医防融合的实践半径,正从传染病防治领域不断延伸,在地区疾控中心各科室的协同发力下,这一健康治理理念已深度融入慢性病管理、重点传染病防控、免疫规划等多元健康服务场景,催生出多点突破、全面开花的生动实践: ——在慢病管理方面,疾控中心联合基层医疗机构,推动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在就诊过程中同步纳入健康管理,实现临床诊疗与随访干预的有效衔接,做到“发现一例、管理一例、干预一例”,逐步形成以患者为中心的全程健康管理模式。 ——在结核病防治方面,通过强化医疗机构的首诊筛查和报告责任,建立与疾控中心的信息直通机制,确保可疑症状及时转诊、确诊患者快速纳入管理,有效缩短发现与治疗间隔,提升全程规范治疗率,筑牢重点传染病防控防线。 ——在免疫规划方面,依托产科、儿科及预防接种门诊,推动新生儿预防接种信息实时共享,落实乙肝疫苗、卡介苗等首针及时接种和后续剂次提醒服务,加强疫苗可预防疾病的监测与查漏补种,确保免疫规划服务不断链、全覆盖。 ——在职业病防治方面,地区疾控中心对职业健康检查及诊疗的医疗机构进行专业培训,持续提升相关人员的业务能力与专业水平。依托“黑龙江省职业病防治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了从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检查结果报告到有效干预的全流程闭环管理,各级医疗机构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持续推动医防融合走深走实。 …… “作为医疗卫生领域的一种创新模式,‘医防融合’将疾病诊疗与预防保健深度结合,通过合理配置资源、提升服务效率的方式,打破了传统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之间的壁垒,推动诊疗模式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地区疾控中心主任、地区卫生监督局局长刘雅娟告诉记者。“这种融合,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整合,更是一种健康治理理念的革新。” 医防融合,重在协同,利在民生。当预防的关口前移,治疗的触角深入,公共卫生与临床医疗不再是两条平行线,而是在机制创新中交汇融合,真正打破壁垒、形成合力。“防”与“治”双向联动、紧密衔接,让医防融合的效能充分释放,也让“健康优先”从理念真正落地为可感可及的民生温度。 疾控监督员指导医护人员正确使用消毒液对医疗区域进行消杀。     (本组图片由地区疾控中心提供) 疾控监督员指导地区人民医院医护人员规范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完善病例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