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林局生态鹅养殖成为林下经济新的增长点 今年预计总产值230万元
本报讯(赵子敬 林佳晨)8月24日清晨,加格达奇林业局江边林场的大鹅养殖基地已是一派繁忙景象。职工们正将一只只体态丰盈的大鹅装车发运,这批生态鹅将通过订单模式,统一回收、集中屠宰后销往全国各地。 “我们这次的成功,关键在于联合养殖的新模式,依托江边林场、河口林场及那都里林场的地缘优势和水草资源,三大林场资源互补,规模效应一下子就显现出来了。”江边林场党支部副书记、场长唐树志指着成群的大鹅介绍道,“95天的辛苦没白费,这批鹅苗如今成了‘金疙瘩’,利用林下空间进行生态养殖,不仅节约了饲料成本,更使鹅肉的品质优良。”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批大鹅早已“名花有主”。加格达奇林业局与内蒙古蒙鹅工贸有限公司签订了回收协议,由该公司按照市场价统一回收。“这种‘订单农业’模式让我们吃下了定心丸,再也不用担心销路问题,我们只要专心把鹅养好就行了。”一位正在抓鹅的职工脸上洋溢着笑容。 大鹅养殖区工作人员一边检查大鹅的健康状况一边介绍道,“得益于远离污染源的天然环境,鹅群全天在林间自由活动,遵循自然习性自由觅食,而非人工配合饲料。这种养殖方式不仅让鹅更健康,还通过鹅粪自然还田反哺土壤,实现了养殖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据了解,此次出栏的2万只大鹅预计总产值可达230万元,将有效带动职工增收,成为林业局林下经济新的增长点。大鹅养殖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总结今年的养殖经验,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计划明年将养殖数量扩大到5万只左右,让林下经济真正成为职工增收的‘聚宝盆’。” 绿海翻白浪,林下跃金鹅。一辆辆装载着大鹅的运输车缓缓驶离林场。职工们目送车辆远去,脸上写满了丰收的喜悦。这片绿水青山正在变成真正的金山银山,见证着林业转型发展的生动实践。 编辑点评: 打造生态与经济的共赢范本 □思涵 加林局2万只生态鹅售罄的消息,不仅是一则丰收报道,更折射出林业转型的鲜活路径。 这个局通过“订单农业+生态养殖”模式,勾勒出林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图景。三大林场联合养殖,打破地域壁垒实现资源互补,既发挥地缘水草优势,又以规模效应降低成本,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协作经验。而与企业签订回收协议的“订单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养得好却卖不掉”的痛点,让职工能专注养殖,这种“市场牵线、农户出力”的闭环,体现了产业链思维的成熟。 更值得关注的是生态与经济的双向价值。“林间自由觅食”“鹅粪自然还田反哺土壤”的细节,生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破坏生态的养殖方式,既保证鹅肉品质,又实现生态循环。230万元产值与职工增收的实效,印证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可相互赋能。 从“养鹅”到“增收”再到“转型”,加林局以实践展现了林业经济从资源依赖向生态赋能的转变,为传统产业升级提供了兼具温度与深度的参考。 职工将大鹅装入笼中等待装车。 赵子敬 林佳晨摄 成群的大鹅在大棚内避雨。赵子敬 林佳晨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