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景引客来——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发展见闻
□文/摄 本报全媒体记者 李秋颖 当最后一缕晨雾被朝阳驱散,南瓮河湿地尽显苍茫。近日,“沿着总书记的足迹”采访团踏着露珠,裹挟着湿润的草木清香走进了松岭区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站在保护区内43.69米高的观光塔观景平台,凭栏远眺湿地全貌,杜甫《望岳》中的经典诗句,成为采访团成员此刻心境的贴切写照。“以前读这首诗,只想象过高山登高的壮阔,没想到在湿地的观光塔上,也能有这样‘尽观天地’的感受。”采访团记者感慨道。无需攀登名山大川,搭乘电梯即可抵达的观光塔,让南瓮河湿地的景致尽收眼底:成片岛状林错落分布在碧色湿地间,宛如翡翠镶嵌在绿色“绒布”上;远处的河流如银色丝带蜿蜒穿梭,在湿地中勾勒出灵动水韵;天际线处的云朵缓缓舒展,为这幅天然生态画卷增添了几分悠然意境。 将目光从高处转向塔内休息空间,一处藏着温暖与野趣的“宝藏角落”,正为游客带来别样惊喜。二楼休息区专为登高观景后需休憩的游客设计,全景玻璃窗将自然光引入室内,原木色桌椅搭配冒着热气的咖啡杯,让人顿觉温暖十足。游客们或靠窗啜饮咖啡,或轻声交流窗外景致,每当有飞鸟掠过湿地上空,总能引发一阵轻声赞叹。“没想到还有这样的‘宝藏角落’,喝着咖啡看风景,比之前去过的咖啡馆舒服多了。”带着孩子在此地休息的李先生笑着说,身旁的孩子正趴在窗边,指着远处飞鸟兴奋地拍手。 在休闲区稍作停留后,采访团循着草木清香继续前行,脚下蜿蜒的木栈道串联起湿地与林间景致,行至一处开阔地带时,看到由13辆房车整齐排列组成的自驾游驿站,宛如散落林间的“移动的自然小屋”,与周边的生态环境相得益彰。几名摄影爱好者正围坐在房车旁休息,手边的相机设备尚未收起。“这地方太对我胃口了!”刚支起折叠椅的摄影爱好者胡先生,向记者展示之前拍摄的东方白鹳照片,语气中满是欢喜,“房车里配套设施相当全,晚上可以听着虫鸣入眠,早上被鸟叫唤醒,拉开窗帘就是满眼翠绿,还能有机会拍摄野生动物,下次一定要和朋友再来!” “从观光塔的观景体验到房车驿站的住宿细节,我们都反复打磨,就想让游客能慢慢来、全方位感受南瓮河的美。”松岭林业局旅游服务有限公司经理杜国军介绍道,“目前游客反馈特别好,接下来我们还计划开发湿地科普研学、森林徒步等项目,让大家不只‘看风景’,还能深入了解这片湿地的生态价值,进一步夯实生态保护的基础,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从“看风景”到“护风景”,南瓮河的生态旅游实践,正是松岭区培育“生态+旅游”产业体系的生动注脚。“在南瓮河景区的开发与保护中,松岭区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协同发展的思路,将其纳入‘天作画卷、湿地松岭’的整体旅游发展定位,围绕湿地生态资源打造湿地观光游产品,同时以增强游客体验为出发点,推动景区提档升级与服务设施完善。”松岭区文旅局旅游服务中心主任高云龙说。如今,南瓮河景区早已不再是藏在森林中鲜为人知的“生态秘境”,而是摇身一变,成为了大兴安岭旅游的一张熠熠生辉的“绿色名片”。每一位循着足迹而来的游客,都在这里邂逅湿地的壮阔,也共同见证着松岭区以生态为笔,饱蘸着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书写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篇章。 几辆外观带有精美自然风景彩绘的房车有序停放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