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为卷 丹心作答——我区做优边境教育夯实人才根基纪实
□王怡旻 近年来,我区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教育强国规划纲要(2024~2035)》,以多项举措推动边境教育底色更亮、根基更牢、活力更强,展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党建纵深推进 筑牢育人根基 我区以“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为政治引领,持续强化学校党组织建设,全面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确保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深入挖掘林区红色资源,着力培育“最北红娃”“最北红烛”,倾力打造“最美校园”,构建具有兴安特色的“大思政”育人体系,扎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以教育铸魂育人,为边境教育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的思想政治根基。 投入持续加大 保障坚实有力 地委、行署始终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将教育作为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和生均公用经费逐年增加,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全面免除普通高中学费,减免家庭困难学生课后服务费,部分县(市、区)实现校服免费配发,让教育政策红利惠及每个家庭。全区中小学校全面实现千兆光纤到校、多媒体教室配备、数智教育资源应用全覆盖,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实现100%常态化使用,数智化成为驱动兴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质量稳步提升 特色日益彰显 “质量立教、特色兴教”成为兴安教育的鲜明导向。通过建立区内外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广泛开展线上同步课堂、跟岗培训、集体教研等活动,基础教育综合实力大幅跃升。“七色教育”体系荣获全省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在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上惊艳亮相,成为展示兴安教育的亮丽名片。高考成绩实现历史性突破,2024年高考本科上线率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025年再提升2.1%。“樟子松”合唱团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23个音体美特色项目覆盖中小学。基础教育教联体建设成果丰硕,通过与哈尔滨名校共建共享资源,让林区孩子不出家门即可享受省城优质教育资源。 队伍培优提质 德能全面增强 我区大力实施校长教师“双培养”行动,构建“培养—引进—激励”三位一体教师队伍建设机制,着力打造本地“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队伍。充分利用省支教、定向、帮扶“三项行动”及边境教师队伍建设“三年会战”政策红利,成功引进125名援边教师,教师队伍实现结构优化与迭代更新。选树表彰“兴安园丁”“最美教师”、优秀援边教师及教育世家,营造尊师重教浓厚氛围。深入实施数智赋能教师发展行动,全面提升教育管理者人工智能领导力与教师数字素养,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人才动能”。 改革精准发力 活力充分迸发 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实施小班化教学改革,探索构建“课程有特色、课堂有活力、评价有温度”的育人新模式。中考改革稳步推进,优质高中指标到校比例扩大至75%,高考综合改革全面落地。“县管校聘”改革打破师资流动壁垒,教育评价改革破除“唯分数”桎梏,持续激发教育发展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职教融合发展 赋能振兴提速 根据我区产业需求实际,新能源产业学院、漠河文旅学院、“石榴红”乡村振兴学院实现“当年建设、当年招生”,办学规模持续扩大,提升了边境县域的产业承载能力和人口聚集能力。大兴安岭职业学院斩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家级银奖,为林区转型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关键节点,我区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视察黑龙江期间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教育强国纲要和三年行动计划,全力打造小而精、小而优的最北“幸福教育”,为稳边固边、兴边富民提供坚实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