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一场“马” 找一次北 记一座城——2025中国北极·漠河极昼马拉松见闻
□本报全媒体记者 陶然 9月7日清晨,漠河市北极村笼罩在轻柔的雨幕中,微凉湿润的空气,为马拉松赛事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赛道起点的七星广场热闹非凡,全程马拉松、半程马拉松、迷你马拉松三大组别的参赛者们身着色彩鲜艳的参赛服,成为秋日里一道风景线,他们神情专注,做着最后的热身动作,每个人眼中都流露出对这场“最北马拉松”的期待。 随着发令枪响,2025中国北极·漠河极昼马拉松正式拉开帷幕,3000多名来自五湖四海的跑者,踩着金秋的落叶,在祖国最北的土地上开启了一场独特的奔跑之旅。 本次赛事的赛道设计“一步一景”,组委会精心串联起漠河多个标志性“最北”地标,跑者们从七星广场出发,沿途经过北极哨所、圣诞村、最北滑雪场等知名景点,在奔跑途中既能饱览北疆自然风光,又能感受当地独特文化。 赛道上,每一位跑者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而这些故事都与“漠河”紧紧相连。来自上海的李桂华非常激动:“这是我的第100场马拉松!”他语气中满是兴奋与感慨,“我跑过国内外很多马拉松,但祖国最北的这场意义非凡,今天终于‘找到北了’,这次经历令人难忘!” 呼玛县的朱小娟则是第一次参加马拉松,作为大兴安岭本地选手,她特意将首马选在了漠河。“咱们家乡的赛事,说什么都要参加!”她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脸上满是兴奋,“虽然半程跑下来有点累,但这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次体验!” 来自天津的王永栓迫不及待地和记者分享感受:“为了这场马拉松,我坐了十多个小时的火车过来,现在看来太值了!这里的风景美、人热情,跑起来特别舒服。”而来自北京的祝国栋和沈阳的冯涛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跑完祖国最东、西、南、北、中的马拉松。“今天在漠河,‘最北’的愿望终于实现了!”祝国栋笑着说,接下来他们还要向其他方的马拉松发起挑战。 不同跑者的故事各具特色:来自广州市的陈铭军一路举着手机直播,镜头里既有自己奔跑的身影,也有沿途的风景,他想通过屏幕,带远方的网友们“云游”漠河;来自海拉尔区的张伟,为了让这场赛事更具仪式感,特意选择用骑行的方式跨越数百公里来到漠河,用“两轮”与“双脚”的接力,致敬对奔跑的热爱;来自长沙市的李忠辉虽报名的是“迷你跑”,却始终保持着昂扬的节奏,她笑着说:“就算距离短,也要尽全力,争取创造自己最好成绩!”…… 赛道上,还有并肩奔跑的姐妹花,互相鼓励的夫妻档,以及高声呐喊的兄弟团。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地域,却因这场最北马拉松汇聚在一起,用脚步丈量着祖国的土地,用热情诠释着对奔跑的热爱。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漠河极昼马拉松不仅人气高涨,还收获了权威认可——赛事已成功入选2025年黑龙江省夏季避暑旅游“百日行动”核心产品“十大必跑马拉松”,今年还获得了中国田径协会C类认证。赛事不仅为跑者提供了挑战自我的平台,更成为漠河夏季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名片。不少跑者在参赛之余,还计划前往北极村、北红村等景点游玩,感受漠河的极光文化、民俗风情,让一场马拉松变成了一次深度的文旅体验。 “我们从今年6月份就开始筹备这场赛事了,小到补给站的物资搭配,大到赛道的安全保障,每个细节都反复打磨。”漠河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旅游发展中心主任贾丹在接受采访时介绍道,“举办这场‘最北马拉松’,不仅仅是为了打造一场单纯的体育赛事,更重要的是想以赛事为纽带,推动文化、体育、旅游深度融合,吸引全国各地的朋友走进漠河、了解漠河。大家不仅能在赛道上挑战自我,还能亲身感受初秋漠河的第一抹秋色,沉浸式体验这里独一无二的极地风光与人文魅力。” 本次赛事的完赛奖牌,更是将漠河的特色与荣誉完美融合。奖牌以“神州北极”为核心设计概念,一面用细腻的线条勾勒出漠河的森林、山脉,将“神州北极”字样与赛事标识巧妙交织,尽显北疆的壮阔;另一面则清晰标注出漠河的经纬度与赛事信息,让地理特色与完赛荣誉深度绑定,奖牌底部则刻画出黑龙江的蜿蜒轮廓,星空下的江水滚滚流淌,将中国最北的浪漫意境展现得淋漓尽致。 随着最后一名跑者冲线,祖国最北端的马拉松圆满收官。这场赛事不仅留下了跑者们的汗水与欢笑,更将漠河的金秋风光、人文魅力与运动精神深深印在了每个人的心中。而对于漠河来说,这场赛事也成为推动当地文旅发展、展现城市活力的重要力量,吸引着更多人前来“找北”,感受最北之城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