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生态屏障 绘就绿色画卷
□刘慧锋 生态是兴安岭最厚重的底色,也是最具潜力的发展优势。五年来,我区林业产值稳步增长,截至2025年上半年实现11.3亿元,增速达6.6%,创三年新高。更令人欣喜的是,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取得显著成效: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持续保持在98.3%以上,水环境治理实现“双百”达标,土壤安全利用率和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率均达100%……这一组组数据,不仅标志着生态质量的显著提升,更是一代代兴安人持续耕耘、守望青山的真实写照。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必须以最严格的制度、最扎实的行动守护森林资源。我区全面推进林长制落地生根,实现地、县、乡、村四级与企业林长体系无缝衔接;深入开展“兴安绿剑”“巡山清套”等专项行动,坚决打击破坏林草资源行为;五年累计完成森林抚育超千万亩,修复退化林六百余万亩,义务植树超两百万株——这一锹一土、一枝一叶的积累,正是兴安岭苍翠永续的根基所在。守护森林资源任重道远,我区的实践证明,唯有制度先行、行动跟进,才能让兴安岭的绿色永驻,为筑牢全国生态安全屏障贡献更大力量。 绿色既是生态的底色,更是发展的底色。我区不断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森林食物“九珍十八品”评选推动40款优质产品走向全国;六大林果基地、超百万亩绿色认证面积托起林下经济新高地;寒地中药材团体标准发布、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成,标志着林药产业正向标准化、品牌化迈进;森林牛、森林猪等特色养殖业蓬勃发展……绿色产业正在多元协同中蹚出一条具有兴安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从特色产品推广到全产业链升级,我区绿色产业的多元协同发展,既守护了生态底色,又激活了发展动能,未来必将为兴安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生态保护不是孤立的行动,而是系统性的长远工程。从8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构建的生态保护网络,到“林长、河湖长、田长”三长联动的监管机制;从多项制度空白被不断填补,到“穿透式监管”实现林草资源全程可控——我区正在用更严密的法律、更科学的治理、更广泛的社会参与,护航绿色发展行稳致远。生态保护是一场“持久战”,唯有持续以最严格的制度、最科学的治理、最广泛的参与,方能让这片林海永续苍翠,为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站在历史的新起点,我们驻足回眸,不仅是为了欣赏这片绿色的丰饶,更是为了思考如何更好地守护这道关乎国家生态安全的北方屏障。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好建强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不仅是一项战略任务,更是一种历史责任。让我们持续厚植生态底蕴、激活绿色动能,在兴安大地上继续绘就一幅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