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赋能兴安岭 人才劲吹振兴风 大兴安岭“三点成线”书写最北职教新篇章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鄢然)在祖国最北的金鸡之冠漠河,九月晨光铺洒在漠河文化旅游学院的校园里,首批入学的新生们脸上洋溢着鲜活笑意,明媚又充满朝气。这所肩负着“立足北极、服务文旅”使命的院校,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我省期间关于“在边境城市新建职业教育院校”“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标志性成果,恰似一颗点亮边疆职教版图的启明星,正式拉开了我区职业教育以“漠河—塔河—加格达奇”为三大支点,串联起边疆振兴发展脉络的序幕,为大兴安岭生态主导型产业体系的构建,持续注入澎湃而持久的动能。     “神州北极”漠河的文旅名片正因职业教育的加持愈发鲜亮。2024年9月,漠河文化旅游学院正式成立,紧扣冰雪旅游、民宿经济等产业需求,开设导游服务、民宿管理等特色专业,将课堂搬进景区、把实训设在民宿,填补了当地文旅人才缺口。2025级新生中,有跨越千里而来的外省学子,也有扎根家乡的本地青年,他们带着“学好真本事、服务文旅业”的初心走进校园。随着首批毕业生即将步入岗位,漠河文旅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将从62%跃升至90%以上,曾经制约文旅产业升级的“人才短板”,正转化为推动“美丽风景变美丽经济”的“优势跳板”。正如学院校长张金慧所言,“产教融合、校企共建”的办学模式,正让“学习-实践-就业”的链路无缝衔接,为边疆旅游高质量发展培育“生力军”。     职教暖流不仅滋养着文旅产业,更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结出硕果。“石榴红”乡村振兴学院以林下经济为锚点,开设食品加工等实用专业,将企业车间变为实训课堂。在当地加工企业的生产线上,学院实习生熟练操作灌装设备,从原料分选到杀菌包装,每一个环节都对标企业标准——这正是学院“产销一体化人才培养链”的生动实践。截至目前,已联合培训技术人才300余人次。校地共建的研发中心更是成为了“技术引擎”,目前拥有5项发明专利、2项转化成果,“蓝莓果渣综合利用技术”让果渣变废为宝,产出了营养保健品。从原料基地到加工车间,从实验室到直播间,兴安职教正让大兴安岭的“绿色宝库”释放出富民兴县的强大能量。     当绿色发展成为时代考题,大兴安岭的职业教育又瞄准了清洁能源的“新赛道”。作为北部边疆首个校企合建的新能源产业学院,这里配备全国领先的风电实训设施,覆盖运维、电气、储能等领域。大二学生们在风电模拟设备上实操检修,在真实风场参与消缺作业,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追逐着“绿色工匠”的梦想。面对当地风光资源丰富但技术人才短缺的困境,学院通过“订单培养”模式,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有效破解“招工难、留人难”问题。企业负责人感慨,这些掌握过硬技能的毕业生,正成为推动风电产业落地生根的“中坚力量”;而学院负责人更明确,“不仅要培养技工,更要培育有创新能力的新能源人才”,让职业教育为边疆绿色转型提供“人才续航”。     从漠河的文旅课堂到塔河的乡村车间,从加格达奇的新能源实训基地到遍布全区的产教融合站点,我区的职业教育,早已跳出“单一技能传授”的传统框架,完成了向“精准对接产业、深度服务发展”的模式升级。这背后,是地委行署“以人才促发展”的战略定力,是“职教赋能全域”的系统谋划。如今,在这片广袤的林海大地上,无数青年正以技能为翼,在边疆旅游、乡村振兴、清洁能源的广阔天地间展翅翱翔,书写着“技能报国、振兴边疆”的时代答卷。未来,大兴安岭的职业教育必将继续与产业发展同频、与时代脉搏共振,为边疆高质量发展锻造更多“人才尖兵”,让振兴的劲风永远吹拂在大兴安岭的每一寸土地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