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风劲乘势起 万千气象满目新——我区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激活发展新动能

2025-10-27


   

□本报全媒体记者 张凤娇

祖国北疆,浩瀚林海,改革的浪潮奔腾不息。

改革,是破冰之刃,亦是腾飞之翼。回首过往,改革始终是林区发展的关键动力。“十四五”期间,我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龙江期间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系统谋划做好顶层设计,抓好各项改革任务落实。从重点国有林区改革持续深化,到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从民营经济迸发新活力,到“三示范一试点”改革稳步推进……我区在改革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以“闯”的锐气、“破”的担当、“立”的智慧,在祖国北疆书写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壮阔篇章。

闯关隘,共铸兴安脊梁

我区作为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承载着“国之大者”的使命担当。这里,曾经万千栋梁出林海,为国家建设输送了上亿立方米优质木材;这里,如今护林植绿铸脊梁,8万平方公里林海构筑起绿色长城。旅游、碳汇、寒地测试、新能源等生态产业蓬勃发展,这一切都离不开地委、行署和林业集团公司的共同努力。

“十四五”期间,全区上下牢固树立“大林区、一体化”理念,成立了地企融合发展领导小组,建立地企会商通报机制,搭建共融平台,实现地企信息共享、互利共赢,共同做好国有林区改革“后半篇”文章,生态保护、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经济社会、民生保障等工作协调推进,呈现出政企同心、上下同欲、共谋发展的良好态势。

——截至2024年,我区实现森林面积、活立木总蓄积量、森林覆盖率“三增长”。森林覆盖率达到85.7%;

——全区上下坚持森林防火“一盘棋”思想,构建了“地企协同、联防联控、防扑一体”的全链条防控体系。已连续14年未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

——龙江第一湾、二十二驿站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大兴安岭神州北极·遇见53°”生态旅游线路入选国家林草局、文旅部特色生态旅游线路;

——创建省级野生中药材抚育基地5个,40款林下产品入选省森林食物“九珍十八品”名单,2024年林下经济产值同比增长50.7%;

——共建成4G、5G通信基站1600余个,5G网络实现乡镇全覆盖、5G基站万人占比指标全省第一;

——地企联合推进国家和省级森林碳汇试点建设、寒地测试产业跃升“国家队”、神州北极木业“大跨度梁柱数字化加工”技术填补国内相关空白、桦树汁产业被纳入省规划……

当前,地企继续秉承“一片林、一家人、一条心、一起干”的工作理念,携手并肩、勇毅前行,坚决守住祖国北方绿色生态屏障,推动大兴安岭的绿水青山“底色”更重、金山银山“成色”更足、共同富裕“本色”更亮。

破壁垒,激活发展动能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我区深谙此道,将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视为激发市场活力的命脉所在。从“审批长征”到“一网通办”、从“群众跑腿”到“数据跑路”,用五年光阴书写了优化营商环境的时代答卷。

政务服务效能实现跨越式提升。“十四五”期间,我区政务数据汇聚量从2023年的5.17亿条增长至2025年的9.25亿条,完成数据交换41亿条。“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中,41个重点事项办理时间从38个工作日压缩至13个工作日,办理环节从7个精简为1个,跑动次数从7次降至1次。地、县两级政务服务“一次办”覆盖率达99.06%,地本级“跨省通办”事项从142项拓展至292项。目前,“好差评”满意率和企业诉求满意率均保持100%。

在改革创新方面,我区推出“兴安政策标识推送宝”,归集惠企政策41条,分解政策事项155个,实现政策事项“一键”精准推送至目标企业,目前已助力企业兑现资金955.36万元。“兴安减负通”平台月均减少人工核验16万次,将基层跑化为数据跑。“无感续证”新模式让企业群众足不出户即可轻松完成证照续办。本地创新“一件事”累计达到43个。其中“退休一件事”成为全省试点,2个案例获评国家级优秀案例,营商环境“沃土”持续肥沃。

用“暖心服务”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地区政务服务中心精心打造“企业之家”,组建“企业服务专员”团队,为企业提供了“一站式”、精准化、个性化的优质服务。533项事项实现全程帮办代办,涉企政务服务事项“零跑动”占比达80%以上。2022年到2024年间,全区累计开展“政商沙龙”680次,服务企业27264家,解决诉求1096个。1286位领导干部包联2935户企业,问题办结率100%。三年间,制定政策性文件287个,推出创新举措249条,从开办企业0.5个工作日办结到“智联注销集成服务”,全生命周期服务让企业安心发展。

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如阳光雨露,滋养着民营经济破土而出、茁壮成长。截至2025年初,全区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近3.2万户,为全区贡献了62.4%的工业增加值和44.4%的税收,带动就业2.66万人。这片林海腹地,正以营商沃土为基,焕发强劲活力,让市场主体根系扎得更深,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枝繁叶茂、生生不息。

立标杆,打造林区样板

茫茫林海听回音,青山绿水是答卷。“要树立增绿就是增优势、护林就是护财富的理念,在保护的前提下让老百姓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增加收入。”2023年9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漠河视察时的殷殷嘱托犹在耳畔。时序轮转中,大兴安岭这片绿色沃野以“三示范一试点”改革为引擎,在松涛林海间奏响生态保护与绿色转型相融共生的新乐章。

2023年10月,我区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漠河市被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2024年3月,我区启动实施国有林区改革先行示范区建设工作。

2024年5月,我区被确定为全国首批、东北唯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单位。

2024年12月,我区入选全省首批绿色龙江先行区建设地(市)。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全区上下坚持“两山”理念,运用“四个体系”推动工作落实,努力形成了一批标志性改革成果——

连续三年开展森林、湿地、草地生态产品评估及绿色价值核算。根据2024年评估结果,全区林草湿地生态产品总价值量达8021.44亿元,碳汇项目预计年减排10.81万吨,2024年林下经济产值达52.3亿元。

突破性构建全国首个寒温带GEP核算标准体系,首次将冻土固碳纳入核算范畴,建立动态生态产品数据库。完成全域生态资产精准盘活,实现碳汇交易额1.2亿元。低碳试点案例入选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案例。

森林防火“四化”体系领跑全国。首创“四网融合”雷击火监测体系。平均灭火时间2.5小时,森林火灾受害率仅为0.0047‰。为全国林区防火工作提供了可复制的示范样板。

制定全国首个《特色冰雪气象服务寒地试车》地方标准,144家企业及科研单位在我区开展极寒测试,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民用直升机AC313A在漠河完成首次高寒试飞。

新能源集群崛起,塔河20万千瓦风电项目集电线路工程完成,首台风机吊装完成;与华能蒙东公司签订400万千瓦“风光储”一体化发电项目;呼玛县10万千瓦风电项目实现并网发电。

神州北极木业公司产品斩获世界林业大会特等奖,全区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创历史新高。

今年上半年,我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PM_2.5浓度及优良天数比率全省排名第一。

……

多年来,我区以“守护绿水青山”为根基,以“激活生态价值”为引擎,持续深化制度创新、筑牢安全屏障、培育绿色动能,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兴安智慧”与“兴安方案”。

改革一子落,发展满盘活。回眸“十四五”,一项项改革政策接连出台、一条条改革举措陆续推进、一张张改革“施工图”变为“实景图”……一系列关键领域改革成果斐然,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改革潮涌,击鼓催征。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的历史交汇点,我区将始终以改革破题、以创新开路,全面发力、击楫勇进,将改革进行到底,让兴安号这艘巨轮在高质量发展的碧海中破浪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