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微电网点亮潮满林场新生活
□文/摄 吴哲 近日,在图强林业局潮满林场,随着一声清脆的“合闸!”指令,输电指示灯瞬间亮起,标志着由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国家电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偏远无电林区寒地微电网关键技术与示范应用项目”正式投运。 该项目于今年6月启动建设,历时3个月,10月正式送电。这一成果彻底改变了潮满林场的用电格局,让林场职工从此告别了用电不稳定的日子,生产生活随之迈入全新阶段。 “这是一套完全独立的孤岛型微电网,它不与大电网相连,通过自主发电与储能实现供电。我们配置了150千瓦光伏阵列、两台10千瓦风力发电机组,并配套低温适配型储能电池及保温系统,同时搭载了协调运行与能量管理系统,可实现24小时连续稳定供电。”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博士研究生周洋介绍。 此前,图强林业局在电力保障方面做出过尝试,2023年投入20余万元购置太阳能设备,满足了职工基本照明和充电需求,但大功率电器仍无法正常使用。如今,随着微电网的建成,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不仅机关办公、居民生活用电得到保障,通信基站和产业运营也实现了电力全覆盖。“以前家里大功率电器基本就是摆设,想用用不了,现在可不一样了,电磁炉、洗衣机这些大功率家用电器也能放心用了,心里别提多敞亮了!”林场职工芦孟军感慨道。 在这片冬日严寒的土地上,寒风通过风力发电机组转化为清洁电能,阳光借助光伏板变成点亮生活的能量。稳定电力不仅是林场生产经营、民生改善的“助推器”,也为其发展特色产业、提升公共服务、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编辑点评 科技破局告别用电“卡壳” □思涵 潮满林场寒地微电网的投运,不仅是一次能源供给的革新,更是科技扎根基层、破解民生难题的生动范例。从2023年太阳能设备仅能满足基础照明,到如今150千瓦光伏阵列与风力机组协同发力,实现24小时稳定供电,这一跨越背后,是高校科研实力与企业技术落地的深度融合,精准破解了寒地偏远林区“用电难”的痛点。 相较于传统供电模式,这套孤岛型微电网的创新价值尤为突出。它既适配了林区冬季严寒的特殊环境,通过低温储能与保温系统保障运行,又依托清洁的风能、太阳能,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当林场职工家中的电磁炉、洗衣机从“摆设”变为常用电器,当通信基站、特色产业获得稳定电力支撑,民生改善与产业发展的双重需求被同时满足,科技红利才真正惠及基层。 潮满林场的实践证明,唯有立足地域实际,以技术创新为笔,才能在民生保障与绿色发展的答卷上,写下温暖而有力的答案。 寒地微电网项目光伏板阵列。 图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科研人员正在调试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