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开发的拓荒人——忆原国家林业部部长、原大兴安岭特区党委书记罗玉川

2024-05-24


   

 原大兴安岭特区党委书记罗玉川同志。(图片由大兴安岭地区档案馆提供)

□高宏伟

1988年8月17日,星期一。我和地委党史委的另一名同志到国家林业部,采访原国家林业部部长、原大兴安岭特区党委书记罗玉川同志。罗书记当时住在林业部后院的三层独栋别墅,他的秘书罗湘领我们来到罗书记家的一楼会客厅,然后他上楼搀扶时年79岁的罗书记下楼。罗秘书向我们介绍说,罗老昨天才出院,身体还没完全康复,采访时间尽量短一些。

罗老很关切地问我们:“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震惊中外,不知救灾工作进行得怎么样了?”罗老虽然退居二线,还是十分关心大兴安岭林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我们一一向罗老汇报了“五六”大火如何发生,火势如何凶猛,救灾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等。他沉思了片刻说,“水火无情啊!火是森林的头号敌人,它不仅使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而且严重影响林业生产,所以必须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措施,建立必要的防火营林专业机构。”

据罗老所讲,1955年5月,大兴安岭阿木尔一带就着了一场大火,烧了一个多月,森林损失很大。鉴于这场火灾,林业部很重视,大兴安岭这么大的林区,不及早开发,有可能损失更大,当时林业部已经形成共识,为大兴安岭开发建设做准备。

1960年至1963年,罗老每年都带队到牙克石管理局调研,到辖区的甘河、阿里河林业局,到林场工段、班组开调研会、座谈会,听取他们对大兴安岭林区开发的意见。他们和基层党政领导、科技人员、林业工人、当地居民和少数民族同胞,在简陋的工棚里、在林间的木刻楞中、在炕头上谈未来林业的发展。罗老在座谈会上讲,中央准备开发大兴安岭林区,按照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精神,学习大庆经验,把大兴安岭建设成为一个革命化、现代化的新林区。到那时,林业工人都住上砖瓦房,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夜晚走在马路上都有电灯照明,人们生活水平将得到极大的提高。与会同志都问罗老,“什么时候开发呀?”看得出,人们期盼早日开发大兴安岭。鄂伦春人祖祖辈辈生活在森林里,除狩猎外,对森林防火、灭火有着丰富的经验。罗老专门听取他们的介绍,请他们做示范,增强感性认识,得到了第一手资料,为以后森林防火打下了基础。

1963年3月,罗老一行人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从嫩江县出发,穿过黑河地区,经呼玛县直奔塔河、十八站、到达新林区。当时大兴安岭的气温仍然十分寒冷。他穿着棉袄棉裤,外面还穿着棉大衣,也没感到暖和。这次实地踏查,他走遍了大半个大兴安岭,摸清了一些底数,为中央正确决策提供了依据。在回来途中,他又赶到大庆参观学习,大庆油田的先进经验和“三老四严”的革命精神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还专门到中国林科院、东北林业设计院、中科院林土所、各林业院校及内蒙古林业科研单位等,邀请林业专家学者们深入林区,针对林业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大规模的科研工作。登门拜访了当时我国林业界的知名人士陈嵘、唐耀、郑万钧等老先生,征求他们对开发大兴安岭林区的意见。

1964年1月21日,罗老参加了国家经委召集的会议,研究开发大兴安岭林区。会上指出,木材产量仍是我国工业生产中的一个主要薄弱环节,需要大力加快森林工业建设。为了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中央决定采取石油工业部建设大庆油田的经验,以林业部和铁道部为主,会同其他各有关单位,集中力量,艰苦创业,在大兴安岭林区组织一个会战。会后,林业部、铁道部和其他有关部门组成一个小组,必须尽快提出一个方案来。由于罗老他们从1960年以来,就一直准备开发大兴安岭新林区,再加上黑龙江省1955年和1958年的两次开发,对大兴安岭的情况已基本了解,1月27日,罗老和他的同志们仅用一周时间,就以林业部、铁道部的名义,向国家经委并中央书记处上报了《关于开发大兴安岭林区的报告》。

2月5日,李富春副总理找到罗老和郭维城副司令员,告诉他们,“开发大兴安岭林区的报告,中央很快就会批转。开发大兴安岭林区就是一次战役,中央决定打,你们一定要顶住,一定要打赢,任何情况,多大困难也不能撤下来。要学习大庆精神,把大兴安岭建成一个科学管理的、有文化的林区。”2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以中发(64)92号批转了这个报告。

开发大兴安岭林区是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鉴于过去几次尝试开发,进去后都因种种原因没能成功,这次既然下决心进去,就一定要站住脚,一定要取得全胜。为了保证开发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大部队进入林区以前,必须做好勘察设计工作和各项准备工作。对于林区职工的粮食、生活用品的供应以及商业网点,居民点的设置,也要事先做出整体规划和具体安排。大兴安岭林区开发所需投资和设备、材料,由国家计委纳入长期计划和年度计划。对于这项工作,各有关地方和有关部门应当大力予以协助。中央责成国家经委负责督促检查并组织好各方面的工作。中央同意报告所提组织开发大兴安岭的会战指挥部,决定由郭维城同志担任指挥,张世军同志担任副指挥,指挥部成立党委,由罗玉川同志担任书记兼政委。指挥部由林业部直接领导,同时接受黑龙江省委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的领导。至于铁道兵担负的工程任务,同时接受铁道兵党委的领导。

1964年5月,张天民、雷战奎陪同罗老从岭北转至呼蒙后来到加格达奇。当时加格达奇林业局的负责人蒋守义做向导,沿鄂伦春族人打猎走的毛道儿往北走,进行实地踏查,并给林场定名。在小扬气查看了原多布库尔经营局址和多布库尔河流,这里有山有水,绿树成荫,就叫“绿水”。又往前走到古源河源头,地域比较开阔,在这里建一个林场叫“古源”。傍晚走到海拉驿,因王明贵带领的抗联三支队在库楚河畔遭到日本侵略军的伏击,许多同志在此牺牲。罗老提议把海拉驿改名“壮志”。“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把松岭林业公司最北面的一个林场定名为“新天”,随行的设计院张院长把这几个地名标在规划图纸上,定了下来。罗老告诉蒋守义:“中央已经决定,开发建设大兴安岭林区就要上马了,你们要做好迎接开发会战的准备。”

7月,会战指挥部指挥郭维城也来到加格达奇,在林业局后院召开露天大会,郑重宣布:“中央已经决定铁道兵、林业、地方联合一起开发大兴安岭,现在大会战正式开始了!”这是大兴安岭林区全面开发的第一次会议。

“参加会战的人员越来越多,有铁道兵、林业工人、干部等,从四面八方来到林区,吃住成了问题。我与商业部联系干菜供应,我到呼和浩特找乌兰夫同志除通报会战情况外,请求帮助解决牛羊肉供应问题,到黑龙江省找欧阳钦、李范五同志,联系解决副食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保障问题。同时,我们也号召全体军民要为国家分忧,在大兴安岭地区搞农场、牧场,争取两三年内副食品半自给,家属用粮也争取三五年实现部分自给。总之,要贯彻自力更生的方针,减轻国家负担。”

不知不觉时间过去了1个小时。到了我们和罗老告别的时候,我们邀请罗老再到大兴安岭看看。罗老说,“现在身体不太好,等身体完全康复,争取再去大兴安岭看看。1986年受大兴安岭地委、行署领导的邀请,我去了加格达奇。”说到这,罗老有些激动,他很感慨,“当年的荒原不见了,当年的帐篷不见了,当年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庄不见了,现在的加格达奇是一座拥有10多万人口的现代化林区新城。马路宽阔,高楼林立,机关、学校、商店、医院、公园、游乐场等一应俱全,中央开发大兴安岭的决策是特别正确的。”

时间荏苒,岁月如梭,一转眼开发建设大兴安岭林区已经60周年了,当我重新整理当年采访罗老的笔记时,罗老的音容笑貌浮现在我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