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如虹贯兴安——忆大兴安岭公路交通建设历程
□杨如生 开发会战初期,运送铁路建设物资、通往各县区、林业局、林场公路,主要由铁道兵修筑的简易公路及筑路总队修筑的林业企业运材专用公路构成。 铁道兵要在修筑铁路施工前,沿铁路线修筑与铁路同行的简易公路。这条简易公路是铁道兵与林业职工运输的生命线。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铁道兵、林业职工所需的生产、生活物资在未修交通铁路之前全靠这条简易公路运输。1965年冬铁路已修到查拉巴奇(现新天站)铁路运输物资卸在铁路两侧堆积如山,铁道兵、筑路总队、筹建中的林业局等单位在查拉巴奇设立转运站。那时,查拉巴奇至塔源、新林、翠岗公路日运输车辆往返可达百余台次。铁道兵修筑这条简易公路的困难与艰苦不亚于修筑铁路工程,凡是铁路穿越隧道的地方,简易公路就得翻山越岭。如途经的朝阳山、龙头山、凤凰岭、青年岭、滚兔岭、王八岭、蒙克山、西罗奇大岭、云水岭、樟岭等,这些峻山险岭及简易公路还要由铁道兵长年维修养护。冬天雪后险要路段还要由铁道兵人工清除路面积雪,最危险路段因路面狭窄中途不能会车,铁道兵还要在两头设立电话联系,只能放行单方向车辆。 大兴安岭成立交通局后至80年代初,交通主干线也没有通往省城的公路,更没有通往县(区)乡、村的(地方)公路。1969年呼玛县从黑河划规大兴安岭非铁路沿线的部分地方公路,1968至1969年由省政府组织全省各县分段包干,用土篮、扁担、推车人工修筑十八站至漠河中、苏边防公路。这些公路因地域偏僻村屯稀少、线长,公路养护管理滞后,导致路面坑坑洼洼,阴雨天还翻浆误车。70年代初铁道兵将铁路修通后,铁路沿线的简易公路就没有单位维修养护了。简易公路也只能冬季通车,其他季节路况根本不能保证,林区人的远途运输只能靠火车。那时,地区运输公司汽车队为了完成运输任务,也只能在冬季借助铁道兵修建铁路时遗留的简易羊肠小道。汽车行驶在无人清雪的路面上,越冰泡、过急弯、爬陡坡,时有误车、掉沟、伤亡事故发生。汽车只能空驶,勉强通车。老解放牌汽车每小时只能行驶十公里左右,去农场支援麦收、到各林业局搞运输或执行紧急运输任务,如去绥棱、满归林业局火灾后援建任务,汽车还得用火车运往外地。 上个世纪80年代前大兴安岭区域之间交通主要依靠铁路客货运输。林业生产运输木材靠林企专用公路。实际公路客、货运输是“地对地”减少二次换乘、装卸,是最便捷快速的运输方式。地区领导也意识到各县区域之间不通公路的困境,这也是困扰地区经济、防火、生产、生活的主要矛盾。为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地区领导及历届交通局领导多次与省政府、交通厅汇报解决我区(地方)公路建设投资问题。 1977年高学礼同志由黑河调大兴岭地区任交通局书记、局长,他认为,没公路就不能叫交通,大兴安岭必须修建公路。上个世纪80年代后,全省公路、桥梁建设项目迅猛增多,建设资金紧张,这令我们林区公路建设争取投资也增加了难度。那时国家在公路建设方面以粮食、棉花、布匹代为资金投入修建公路。我区1981年在省交通厅争取到这类公路建设投资,待施工队工程完成后还要自己销售粮、棉、布。我区历时三年改建了加格达奇至塔河县260多公里的部分公路段及桥、涵,可以勉强通车。后因公路建设、养护资金等多方面原因又搁置下来。加塔公路虽然以粮、棉、布投资改建了,但没列入正常公路养护经费计划,享受不到省交通厅公路养护费投资,导致部分路段失养失修,特别是县(区)交界处经常出现断头路,达不到晴雨通车需求,导致“下不畅县”问题!后经地区领导及时任交通局领导葛光耀多次到省交通厅争取,向省政府汇报、请示,得到了省政府及交通厅的重视,将此区段260多公里公路纳入正常公路养护计划,解决了公路养护经费投资问题。改造、重修了部分断头路段及桥、涵,安排解决近百人就业,这是大兴安岭公路交通史的初始。 1986年葛光耀同志调任地区交通局任党委书记、局长。葛光耀是1965年北京某院校机械系本科毕业的大学生,为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开发大兴安岭的号召,他同全国各大院校的200名大学生(第一批)积极参加大兴安岭的开发会战,曾先后在林业部基本建设总局机械筑路总队机电处、大兴安岭林管局技工学校、林管局塔河筑路工程局等单位工作多年。 1987年,漠河“5.6”大火,太阳沟处因公路失养中断,导致加格达奇组织的百余台货运汽车前往塔河、秀峰、瓦拉干接运部队扑火官兵车辆受阻,后经调遣拖拉机牵引汽车通过。那场震惊中外的火灾之后,葛光耀提出,公路“上不通省、下不畅县”是制约我区经济、防火、生产、生活发展的主要问题。也是从那年起,地区领导及地区交通局领导把发展公路交通事业摆上重要的工作议事日程。然而,受当时的经济发展、区域限制等不可协调解决的历史局限性原因制约,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地区交通局领导根据本地实际,计划从加格达奇,途经大子扬山、嫩江县的卧都河绕行200多公里通往省城哈尔滨。这条公路从加格达奇至卧都河142公里,外加在嫩江上游卧都河建一大型桥梁。这一计划可临时解决地不通省的公路问题。这条公路建成后将对岭南森林防火、各农场客、货运输起到重要作用,通往黑河、呼玛县里程可缩短300多公里,解决公路交通客、货运输诸多问题。此计划经地区领导分管交通的副专员刘世常及地区交通局领导葛光耀局长多次向省交通厅、省政府领导请示汇报。后来,经过几年不懈努力,这一计划经省交通厅调研、论证后得到了重视,被批准了。这一工程于1993年开工建设,1994年竣工。大兴安岭从此也有了三级砂石公路、永久性大桥!建成通车后纳入正常公路养护经费投资。解决了“上不通省”的重大公路交通问题。 2000年前后,根据国家对公路建设有关要求,大兴安岭接续开展了大规模的公路改造升级修建工程。地区成立了公路建设指挥部,林管局副局长石尚志同志任总指挥,加格达奇、塔河、阿木尔成立了分指挥部。招标选用多个专业筑路施工队伍,开展了大规模的公路修建工程。改造国、省、县、乡、村级公路数千公里,提高了公路等级。从此,我区有了高等级公路。这个阶段是我区发展改造、修建通省、通县、通乡、通村公路最多、公路等级最高的阶段。形成区内纵横交接,四通八达;区外与内蒙古、黑河市、齐齐哈尔市、嫩江市等相连的数千公里的公路网络。 我作为交通系统职工并参加过开发会战的筑路人,对当今的公路交通事业迅猛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倍感骄傲与自豪。回想八九十年代地区修筑通往省城的公路桥梁时,地方公路建设投资少,施工队伍不专业,筑路设备落后,修路进度慢。在局领导葛光耀带领下,全区交通职工视同会战形式,抽调系统内多名工程技术人员与施工队同吃同住参与其中,抢晴天战雨天,起早、贪晚指挥生产,随时随地解决施工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知难而进,提前完成了各项公路改扩建工程。 大兴安岭开发建设60周年,我在感叹日新月异的同时,更是无比怀念曾共同并肩战斗在建设一线的同志们。葛光耀同志,我心目中大兴安岭公路交通事业的奠基人。从他调任地区交通局任书记、局长以来,制定出我区中长期公路交通发展规划。他在大兴安岭工作期间,勇于担当,廉洁奉公,是一位可尊可敬的老知识分子,他为我区公路交通事业开创了新业绩,受到地区、省交通厅等领导及本区交通系统职工的一致好评!可他在大兴安岭艰苦环境中工作多年,积劳成疾,过早地离开了我们。他在人生最后阶段向家人交代说:待他故去后要将骨灰撒在他呕心沥血,奋斗几年修成来之不易的加卧公路上。 1998年葛光耀同志在北京病故,享年60周岁。为尊重他本人的遗愿,他身故后,他的家人与有关领导联系,将他的骨灰送回加格达奇,葬洒在加卧公路60公里处。葛光耀同志是众多开发建设者中的代表,他们为大兴安岭开发建设事业贡献了智慧与青春,最后为公路交通事业贡献了终身! 愿后辈们牢记大兴安岭的开发史,让历史成为让更多人为大兴安岭发展献计献策的不竭动力;让兴安人贡献出智慧与力量,共建美好兴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