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心灵的牧场 感受文学的盛宴——读王蒙《在伊犁》
内容简介 一九六五年,王蒙来到伊犁,在伊宁市巴彦岱镇(原红旗人民公社)劳动。他吃住于农民家中,学习维吾尔族语言……这六年的经历,成为他后来创作“新疆叙事”系列作品的宝贵源泉。写作于一九八三年至一九八四年间的《在伊犁》系列作品,正是以他的这段经历为背景。在这部作品中,王蒙有意回避了职业的文学技巧,通过散文化的日常生活叙事,塑造出众多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视角别致,意蕴丰富。 追寻心灵的牧场 感受文学的盛宴 ——读王蒙《在伊犁》 □李洪芳 初读《在伊犁》,我便仿佛踏入了一片无垠的心灵牧场,眼前展开的,是蓝天白云、辽阔的草原,还有那些跃然纸上、鲜活生动的人物,他们如此真实。这部作品不仅是一段历史的铭刻,更是一份深沉的情感积淀,它以独特的视角,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温情、善良与坚韧的世界。 这部作品是被国家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的当代著名作家王蒙先生,依据自己在伊犁六年的生活积淀创作的一系列小说。他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绘了自己与新疆各族人民同甘共苦的岁月,更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那令人忍俊不禁又带心酸的穆罕默德·阿麦德,胸怀抱负的依斯麻尔,充满智慧的老者穆敏老爹,热情而质朴的爱弥拉姑娘……这些角色各具风骨,他们的情感和命运,都让我们感同身受。 读《在伊犁》,我也仿佛同行于那个风光旖旎的小村庄。我目睹了穆罕默德·阿麦德家那由歪歪扭扭的烂树条编成,仅抹泥而成的陋房,看到了他家里那布满烂洞、裂纹、黏成一绺绺的破旧羊毛毡,更看到了他父母那面庞上深刻的皱纹和小妹那双不谙世事的纯真眼睛。这些生动的细节,不仅揭示了生活的沉重,更凸显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面对磨难的乐观与生命韧性。 王蒙在书中不仅展现了新疆壮美的自然与独特的风土人情,更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现了新疆各族人民之间深厚的友谊和牢不可破的团结。他曾写道:“在写作这些小说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是民族共同体,我们是命运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历史共同体、文化共同体,是生活的共同体,也是文学的共同体……”这肺腑之言,既是对那真挚情谊的深情礼赞,亦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共生共荣的深刻认识。 书中所着力展现的维吾尔族“伟大的塔玛霞尔精神”,那种乐观向上、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深深地打动了我。在王蒙的笔下,维吾尔族人民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群体,更是传递着生命热情与文化智慧的象征。他们满怀热忱地建设家园,用心灵守护着这片丰饶的土地。 该书的叙事方式独特且娴熟,融散文化的笔致与日常书写为一体,使作品更显真切自然,贴近生活本真。此外,《在伊犁》更具跨语言写作的先锋意识。王蒙曾表示,他常以维吾尔式思维方式构思,用维吾尔语构想一些用词,再把这些词翻译成汉语,从而完成写作。这种跨语言的写作方式,不仅使得作品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更让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文化韵味。 《在伊犁》,不仅仅是一部文字优美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史诗。它映射了人性中恒久的光辉,传递着生活的温度与希望。我深信,无论时代浪潮如何翻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团结奋进的历史底色不变;那源自历史深处、凝聚前行的巨大精神力量,亦将世代传承,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