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姑娘擎起兴安桥

2025-08-08


   

□王修业

20世纪60年代,我参与采访了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建设中的一支特殊队伍——由上海、佳木斯女知识青年组成的女子架桥连。她们当时有103人,连里有桥梁大队选派的12名老工人,在技术上提供支持。

架桥连的姑娘们年龄都不大,连长田立荣是佳木斯人,当时也才21岁,走起路来晃着两个小辫儿,清秀的脸上仍带着稚气。但说起话来,泼泼辣辣,挺有号召力。她说,自打从领导手中接过女子架桥连的红旗之后,就决心为开发大兴安岭造大桥,为女子争光。她带领着连队建桥备料,踏着积雪上山采石,带头撬石,搬大块石头装车。一次意外,她在碎石滚落、圆木飞坠的瞬间,大喊着“快闪开!”用力推开身边的两个姑娘,自己却身负重伤,昏了过去。工人背她到医院,她醒来时,先问小张、小李怎么样,采石任务完成得怎么样。伤刚见好,就再三要求提前出院,回到架桥连。

建设西里尼西河大桥时,老工人已经把桥墩浇筑至河底以上。田立荣要带领姑娘们完成桥墩上部浇筑连接,才能上大梁。可是,此时河水猛涨,墩孔涌入了河水和泥沙。不淘干净,灌接桥墩工作就无法进行。在紧急关头,田立荣组织突击队奋战了五个昼夜。她带头跳进冰冷的河水里,同姑娘们和老工人一起垒围堰,打板桩,立围墙,把河水引开。姑娘们用抽水机抽,用桶舀,清除水和泥沙后,连夜灌上混凝土,这才完成了大桥桥墩建设工作。

等到上大梁时,第四孔大梁通过主河道。为了能够在河面上腾空架起百吨重的大梁,必须先在两米多深的水底打下35根木桩,便于铺卧梁,架支保桩。十八岁的上海姑娘刘文琴承担打桩任务。遇到永冻层,需要从早到晚不停地打。清早穿着棉衣还打冷战,中午烈日烤得脸疼,傍晚被蚊虫叮得满脸满手是疙瘩,在吊锤的钢丝绳被挂住时,刘文琴不顾个人安危,攀至半空奋力排除障碍,扶稳钢钎,继续作业,终于打完了全部木桩。刘文琴也受到连队表扬,成了大家学习的榜样。

十六岁的上海姑娘陈宝妹,被分配做电焊工,但是当时的她对电焊一窍不通,就先跟着连里的老师傅一点一点学,师傅教得细心,她也学得虚心。在掌握电焊技术后,她承担起大桥的焊接任务。每孔大梁要焊72根主钢筋,几百根小钢筋。为了不让钢筋工序延误工期,她刚吃完饭,就直奔工地,拿起电焊枪,戴上护面罩,在烈日烘烤下干了起来。电火花和电弧光烤得她满头大汗。强烈的电弧光刺得她直淌眼泪。电火花和铁屑掉进鞋里灼烫皮肤,她也咬牙坚持。遇见雨天,她冒雨作业,手套湿了导致电焊枪漏电,手被电麻了,仍坚持焊完主钢筋。

中专毕业的陈根妹,被分配到烘炉上打铁。刚开始她不会抡锤,总打不准位置。负责技术指导的老师傅就让她多练习。她开始一早一晚在树桩上练打锤,手累了,胳膊酸了,直至能精准地打中目标。

十九岁的上海姑娘张芬芳和二十岁的傅雯娟都是班长。张芬芳力气大,干起活来风风火火,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儿。傅雯娟在上海邮电学校毕业后毅然放弃大城市,来到了大兴安岭。她们带领全班,从挑土篮、扛钢筋、运木板,到下河筑围堰、浇筑桥墩和大梁,样样都出色完成。

架桥连的姑娘们住帐篷,吃粗粮,整天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密林里没有商店,也看不到电影,听不到广播。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她们用铁的意志,超人的毅力,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在1970年建成了“争光桥”。我们这些前去采访的人都被她们的事迹深深打动了,迅速写出稿子,赶往省城、首都,交给编辑。就这样,《黄毛丫头造大桥》登上了《黑龙江青年报》,同年10月4日,《密林深处娘子军》也刊登在《人民日报》上。

现在,女子架桥连的建制虽已不复存在,但姑娘们的精神旗帜,如同兴安岭上傲然挺立的樟子松,永远激励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