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夏色收,秋声动
□汪志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当阳光的炽热悄然褪去,渐显温煦,当草木开始结果孕籽,秋天的第一个节气——立秋,翩然而至。 立秋,“立”是开始,“秋”指禾谷成熟,昭示着季节的转变。《历书》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中写道,立秋这天,宫廷里的太史官会守在梧桐树下,待风起叶落之时,则高喊“秋……来……”这就是“报秋”。 “立秋”作为24节气的重要节点,它对农事活动意义重大,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生动描绘了秋天的丰收图景。在农事上,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时刻,收获的季节即将到来。此时,最活色生香的民俗便是“晒秋”,晒秋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在我国部分地区,村民们会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屋顶等地架晒、挂晒农作物,这一农俗便被称为“晒秋”。应季成熟的果蔬谷物,“晒”满山头和农家小院,“晒”出一片欢欣和富足。 在不少地方,还流传着众多的立秋节气生活习俗,如“戴楸叶”。因“楸”与“秋”同音,故古人有立秋戴楸叶的习俗,簪于鬓发之间,有迎秋之意,也可保一秋安康;“秋社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日,人们酬谢社神,庆贺丰收,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就提到过“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赍送”;贴“秋膘”。夏季炎热,人们胃口常减,立秋之后,天气渐凉,人们食欲渐增,此时可多吃些富含营养的肉类和润燥食物,如红烧肉、炖鸡、炖鸭、银耳、莲子、百合、莲藕……既能滋阴清热,润燥止渴,也可为冬天蓄积能量,提高免疫力;此外,在立秋当天还有“啃秋”“咬秋”的习俗。大大地啃上一口瓜果,“啃”去余夏暑气,“啃”掉“秋老虎”,相传既能祛暑气,又能防痢疾,亦是丰收喜悦的直接流露。 因立秋作为秋季之始,俗语道:“立秋不算秋,天凉白露后。”立秋通常尚未出暑,有“秋后一伏”“秋老虎”等说法,农谚说:“三伏夹一秋,秋后加一伏”,此时早晚温度差异渐显,但中午依然炎热,需提防“秋老虎”,不过清风已徐至,秋意已悄然萌生。“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立秋之后,云层渐退,骤雨停歇,天高云淡,秋高气爽,举目望碧霄万里,赏云卷云舒,满怀尽是大自然的诗意馈赠。正如王维诗中所写:“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而立秋之美,在于其明净澄澈。刘禹锡《秋词》这样盛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中国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立秋之后,凉风徐至,南宋刘翰《立秋》诗中写道:“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二候白露生”。立秋之后,昼夜温差变大,早晨大地上水汽凝结为薄雾,清晨时分,植物叶片上会凝结出晶莹的露珠;“三候寒蝉鸣”。立秋时节,寒蝉在树枝上感秋阴而鸣。杨万里在《立秋日闻蝉》中写道:“夜来一雨将秋至,今晚蝉声始报秋。”立秋过后,每日气候皆有变化,气温递降,向凉爽稳步过渡。 “漠漠微云生晓阴,满庭虚籁薄霜林。有声元在无声里,听到无声思转深。”这是元代诗人李延兴的一首立秋诗,意为“秋夜的天空,微云密布,阴阴凉凉的。整个庭院寂静无声,只看见一片经霜的枫叶林。风吹霜林发出‘沙沙’声响,原来秋声就藏在寂静无声的庭院里。听到无声时,思绪就渐渐转向内心深处了”。 揽秋风入怀,携秋叶静美,一年中最美好的浅秋就这样款款而来了。春夏的辛勤耕耘,终将迎来秋日的沉淀与果实的饱满。硕果累累的季节,带来的不仅是美好风景,更是“仓廪实”的幸福期许。此时,风起叶落,秋意渐浓,当保持心境的不急不缓,不骄不躁。春夏播撒的汗水与希望的种子,在这个美丽的秋天也将一点儿一点儿地看到回报,因为不论何时何地,用心耕耘终会有所收获,在这个即将迎来丰收的季节,愿我们的人生也收获满满! 立秋是秋日的信使,风与天地万物皆知,让我们随秋风启程,共赴那秋实丰盈的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