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缘记:以墨香为媒的相遇与共鸣
     □甘武进     那日下课不久,家乡文友胡春晖给我发来消息:“近几日,会有北京学者找你。”我顿感诧异,身为广东民办学校当教师的我,何以会被远方学者关注?我向胡春晖询问缘由,他答:“你不用着急,更不用担心,马上就会知道的。”     稍后,有一个人申请加我微信。看到是来自北京的,通过验证后,电话随即响起:“我是刘明,《中国古书版本笔记》作者,叨扰甘老师了,感谢您一直以来的关注……”原来,他的这本书在2020年11月出版后,我买了下来,写了篇书评,2021年分别在几家报刊上发表了。他因工作需要,让我帮他找找作品发表的电子版或图片。     我特意在网上看了看。刘明,1981年3月生于山东章丘。清华大学中文系博士。2007年至2018年,任职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主要从事善本古籍的采访、编目和整理工作,曾参与“天禄琳琅书目新编”“海外中华古籍调查暨数字化合作”“中华善本再造工程”等项目。2019年5月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现为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古籍版本目录校勘学和汉魏六朝集部文献的研究。     《中国古书版本笔记》是刘明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从事善本古籍采访、编目、整理工作时的学术笔记。作者撷取流传至今的宋元版等珍籍五十余种,以雅俗共赏的笔触,将实物记录、版本源流、批校题跋、鉴藏印记、递藏关系、书林掌故等内容熔铸一体,在典籍层面纵深挖掘,多方位考索,以充分揭示它的文物价值和文献价值。撰写时,注重行文的严谨有据和雅俗共赏的统一,书中辅以珍贵书影,以直观展现灿烂的古代文明积淀,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初读此书时,我颇感艰涩,然反复研读后终成书评,首发于《湖北日报》,后陆续刊载于多家报刊。一直以来,我有收藏自己作品发表的报刊电子版或图片的习惯。我根据作品发表记录找到了相应的图片,发给刘明。微信那端,他简短回复“完美”,并特意打来电话感谢,还热情相邀:“甘老师,有空到北京了,一定给我个电话,我请您吃饭,当面表示谢意……”     因一本书而结缘作者,与作者沟通交流乃至成为好友的,还有江苏作家巍然。他军旅之途与文字结缘,笔耕不辍三十余载,多篇作品荣获全国奖项,多篇美文入选中学课外教辅教材以及年选、文集等。他出版的《我是风筝你是线》《回忆是条归乡路》《此物醉相思》这三部散文集被称为“苏北三书”,从多维度记录了乡土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史,是乡村中国的缩影。     巍然寄来这三部散文集,让我写几篇书评。在书中,巍然采用抒情诗一样温馨的笔触,多维度回忆,从心灵中过滤出乡村的图景与生活,仿佛立在河边的渔人撒出一张细密的大网,在岁月之河里把往事打捞,让在乡村生活多年的我,感同身受——思念是生命的炊烟,故乡是回不去的过往;那人那事那情,剪不断理还乱……书评很快写好了,先后在《中国城市报》《江西日报》《公民导刊》等媒体刊发。     巍然很开心:“甘老师,我把您发表的书评作品都收集起来了,书籍再版时,我将把它们附在书中。”我很欣慰。文字是跨越山海的桥,而读者的共鸣,是对写作者最珍贵的馈赠,此类因书结缘的故事还有广东的杨华之、广西的杨福喜等。这些情谊,早已如巍然笔下的乡土故事般,沉淀着岁月的温度,无需多言,却自有力量,成为彼此生活里一段关于热爱与共鸣的美好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