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金桥促校地合作 聚人才助科技兴区——地区科技局以能力作风建设赋能高质量发展纪实
□本报全媒体记者 任露露 林海深处,脚步铿锵;创新前沿,动能奔涌。转型闯关,关键在能力;发展提质,根基在作风。地区科技局以深化与东北林业大学战略合作为关键突破口,将能力作风建设有机融入工作全链条,聚力“提能力、转作风、促发展”,全力推动校地合作向纵深发展、向新领域拓展,为我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激发澎湃活力。 强化责任担当 高位推动战略合作落地 地区科技局把校地合作列为重点工程,纳入能力作风建设“四个体系”闭环管理,高效落实合作任务。近日,行署与东北林业大学正式签署《大兴安岭林草生态高等研究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擘画成立大兴安岭林草生态高等研究院,围绕林草生态领域构建“加格达奇-塔河-漠河”三点一线科研布局,重点涵盖寒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林下经济开发、智慧林草建设等11个研究方向。此举标志着双方在科研协同、人才共享、成果转化等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 为确保合作高效推进,地区科技局牵头成立研究院筹建领导小组,协调加格达奇区依法划拨原加区六中房产及附属场地作为研究院总部,同步落实90公顷实验样地供其无偿使用,为科研团队入驻提供坚实的硬件支撑。 提升服务质效 构建全周期要素保障体系 地区科技局以创建“服务型机关”为牵引,立足企业和高校需求,打造“政策+平台+人才”三位一体服务体系,畅通校地合作“最后一公里”。 ——政策润泽,沃土生金。 全面落实《大兴安岭地区关于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靶向服务东北林业大学科研团队,量身定制“科研用地延续性保障”“成果转化收益共享”等政策,明确实验样地使用期限与科研周期挂钩,合作成果由双方共同分享,切实解决科研人员后顾之忧。 ——星火燎原,势聚成潮。 积极推动成立“高附加值森林食品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产学研联合体,整合高校30人的跨学科科研团队,聚力攻关红松种仁高值化利用等项目,累计获批发明专利4项,实现成果转化5项。同时,依托省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大兴安岭子平台,发布科技需求54项,成功促成东北林业大学与大兴安岭富林山野珍品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大兴安岭益康野生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等企业签署技术服务协议,推动沙棘功能成分稳态化处理等技术成果落地生根。 ——梧桐叶茂,新竹破云。 大力推进“引智+育才”双轮驱动。一方面,拓宽引智渠道,通过“支林计划”邀请东北林业大学专家团队入驻科学家工作站,预计每年可引进25至30名教授、博士来我区开展科研工作,吸引50至70名研究生参与实训;另一方面,深化本土育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面向林下经济从业人员开设生态修复、产品加工等专项课程,2024年以来累计培训300余人次,为我区精心培育生态修复工程师、林下经济开发专家等专业人才50余名。 深化作风转变 打造高效能创新生态 地区科技局以科技成果产业化突破年为契机,大力整治作风问题,全面实施“三亮三比”行动,建立“项目化清单+台账式管理”工作模式,明确责任和完成时限,实行“销号式”推进。 为提升服务精准度,组建科技政策宣讲团深入企业“上门送策”,通过编印科技政策汇编、开设“局长讲政策”专栏等形式加强为企服务,自2024年开展培训以来,覆盖企业200余家,让相应政策应知尽知、应享尽享。同时,建立“科技特派员+科技总师”联动机制,择优选派115名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一线,5名科技总师牵头开展技术攻关,全力构建“专家在一线服务、问题在一线解决”的工作格局。 成果转化方面,突出“企业出题、科研解题”导向,2024年以来累计开展“汇智龙江”科技成果对接活动7次。促成东北林业大学与富林公司联合申报有关项目,获得省级资金支持190万元。同时,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核算”“GEP核算制度体系”等改革项目,将森林碳汇、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纳入财政补偿范畴,为大兴安岭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聚人才、强技术、促转化,这既是我区践行“生态立区、科技兴区”战略的生动写照,更是科技系统锤炼优良作风、激发效能的集中体现。随着合作的纵深推进,双方将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举措,共同谱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壮美新篇,彰显“作风为刃,淬炼兴安发展硬实力”的坚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