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基因筑生态屏障 建宝库绘发展新图——新林林业局全力推进西伯利亚红松种质资源库建设侧记
□韩贵杰 张莹 在大兴安岭莽莽林海中,一场关乎生态未来的“绿色行动”正在悄然展开。近几年来,新林林业局全力推进西伯利亚红松种质资源库项目建设,致力于为这片广袤大地的生态多样性,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严管”当头 铺就标准化发展通途 2021年,当西伯利亚红松种质资源库项目建设获批的消息传来,新林林业局迅速行动,着手打造一支专项人才队伍,为项目建设提供人才保障。从那一刻起,“高标准、严要求”便成为项目建设的主旋律。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新林林业局严格遵循国家工程项目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让项目的每一个步骤都在阳光下运行。公开招投标环节,吸引了众多有实力的企业参与,为推动项目实现高质量建设开好头起好步。在办理开工作业手续环节,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施工要求,将每一细节都落到实处。 项目建设,资金管理是重中之重。林业局设立专款专户,让每一笔资金的流向都受到严格监控。同时,提升种质资源档案管理水平,将项目规划的最初设想、建设过程中的每一次实地调查、每一株树苗的种植,都详细记录并整理归档,为项目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这一系列严谨的管理举措,为种质资源库项目建设铺就了一条标准化发展之路。 “专精”携手 开启专业化创新征程 为了让西伯利亚红松种质资源库项目建设更加科学化和专业化,新林林业局加强科研协作,组建了一支技术实力雄厚的专家团队。东北林业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遗传育种专家,及省林科所专注于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及保存、林木遗传育种、高世代种子园营建的研究员受邀加入,专家们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理论知识,还多次深入项目现场,为从业人员开展专项培训。与此同时,林业局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参与林业集团公司举办的种质资源库项目建设学习活动,并与多个林业局建立了沟通协作机制,通过分享经验、交流技术,在思维的碰撞中,为种质资源库项目建设开辟了一条充满创新活力的专业化发展道路。 “稳实”推进 勾勒数据详实建设蓝图 西伯利亚红松种质资源库占地54.2公顷,依据科研与实践需求,被科学划分为试验区、收集区、管护区和示范林四个功能区域,每一个区域都承担着差异化的核心任务。试验区负责良种繁育技术研发,收集区聚焦珍稀种质资源保护,管护区保障资源安全可持续利用,示范林则用于成果转化与推广。 技术人员深入资源库,仔细测量每一棵树木的高度、胸径,记录下它们的生长环境,为后续的科学研究提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为了让异地保存库的土壤环境更适宜西伯利亚红松生长,工作人员将土壤材料送检,并根据专家指导意见,实施测土配方施肥作业,为苗木量身定制“营养套餐”。在种质材料收集方面,林业局技术人员远赴新疆阿勒泰地区,在那片遥远的山林中收集天然林材料150份;又奔赴内蒙古阿里河、阿龙山、满归等地,收集材料81份。在大兴安岭范围内,累计收集材料927份。如今,在新林林业局碧洲林场,西伯利亚红松种质资源库收集区已完成157.5亩建设,7635株苗木在此扎根定植,保存材料682份;新建示范林58.5亩,2843株苗木茁壮生长,保存材料10份。这些实实在在的数据,正是新林林业局稳扎稳打推进项目建设的生动写照。 “防控”联动 筑牢安全守护堡垒 病虫害防控工作,始终是西伯利亚红松种质资源库项目建设的核心关注点。新林林业局将安全理念全方位融入到项目全生命周期,从最初的规划设计,到紧张的建设过程,再到未来的日常运营,以及可能面临的应急管理,在每一个环节都精心谋划、严格落实。 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上,新林林业局积极运用现代化手段。无人机在资源库上空盘旋,精准对林分开展病虫害防治作业;人工喷雾与人工放烟也同步开展,为树木的健康生长保驾护航。同时,对资源库区域内森林火险和野生动物破坏苗木的防控也毫不松懈。一道道森林防火隔离带有序设置,专业的森林防火巡逻队伍在其间穿梭巡护,野生动物监测设备24小时运转,时刻守护着这片珍贵的资源库。通过一系列严密的防控举措,为西伯利亚红松种质资源库项目建设筑起一座坚不可摧的安全守护堡垒。 如今,西伯利亚红松种质资源库项目建设已初见成效。这片承载着希望的绿色家园,正逐渐展现出它的魅力与价值。随着项目的持续推进,它将为丰富大兴安岭地区林木种质资源,促进林木物种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发挥重要作用,在区域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画卷中,绘就属于自己的绚丽篇章。 技术人员在采摘西伯利亚红松穗条。 徐丽华摄 在西伯利亚红松形态因子采集工作中,专业技术人员严格按照要求规范操作。 周玉军摄